2月26日中午12:38分,G80次复兴号列车将我送抵武汉站。天气阴阴沉沉,这是在近两个月时间里第二次来到武汉,比起上次的人声鼎沸,恍若两地,一排排热干面店铺,那些红色招牌少了霓虹灯的映衬,显得灰头土脸,变得黯淡无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密切关注形势的发展,看到确诊人数越来越多,心情沉重而恐慌。大灾大难面前,作为一名青年报告文学写作者,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使命用手中的笔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两天前还在长沙的家里煎熬着,接到电话问及采访之事,我说随喊随到,随时出发,因为来武汉之前,我便已经着手在收集素材了。
身在武汉已将近一个月,归期未定,我来的时候就已经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但刚刚到达的那几天,说实话,内心还是有些紧张,不仅因为这是真正的前线,目及之处,所有的景象都让人觉得不真实,也不踏实。在这种背景下,看到社区志愿者还有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时,会有很大触动,心中兵荒马乱。
我们住在一家类似快捷酒店的旅舍里,房间比较小,是湖北省水利厅的一个培训中心。前台的人说,春节放假,员工都回家了,武汉交通管制后,留守的几个人承担着为整栋楼供应一日三餐的工作。他们做好餐饭后,用快餐盒装好放在一楼大厅,每个人领了回到房间里吃。饮用水原则上每人每天两瓶,偶尔有酸奶和牛奶,有时会有少量水果,都是自取。
为减少人员接触,房间卫生都由住客自己打扫,垃圾自行收集起来投放到小院内指定地点,前台只提供垃圾袋。每个人都自觉保持安全距离,防护措施做得比较到位。依葫芦画瓢,我也学了一些防护经验,比如采访回来后,把外套和鞋子放在房间外,用酒精仔细喷洒做好消杀工作。
疫情汹汹,到了2月中下旬,势头逐渐得到控制,并且慢慢向好发展。除了新闻报道之外,文学的作用或许可以温暖人心,让那些长时间待在家里饱受煎熬的民众心绪有所舒缓,让希望之光照耀更多人的内心。
我的采访对象主要以“90后”为主,有志愿者,有不同医院的医护人员,还有消防队员。我最大的感受是,青年一代在茁壮成长,他们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危难之际冲在前线,在抗疫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看到这些朝气蓬勃的身影,我受到很大触动,所以正在创作一部反映青年抗“疫”的长篇报告文学,暂定名为《青春脊梁》,这些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将是国家的脊梁,大灾大难面前,他们勇敢向前、乐于奉献,充分展现出了新时代新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精神风貌。
在采访的日子里,与他们接触,了解他们的事迹,也感受到他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比如面对凶猛的疫情,大年初一,青年小伙郑能量在朋友圈立下“知道此行凶险,已抱必死之心,始明不惧之志。”这一“生死状”后,他从长沙出发,冒雨开车4个多小时,赶到已交通管制的武汉,迅速加入当地公益组织,他表示:“我志愿进入疫区做志愿者,志愿接受最脏最累的一切任务,这都是我的选择,也都是自己的社会责任。”
将近两个月,他穿梭在武汉城内,先后义务帮助有需要的市民出行、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运送医疗物资,甚至协助运送死亡的患者。连续三天,我一边采访,一边跟郑能量及车队一起当志愿者,用他的话说就是“他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接送医护人员或者出院病人,为武汉市中心医院运送物资,搬运和分发各地捐赠武汉的各种货物。我眼看着他时刻保持待命状态,常常吃着饭接到求助电话,就立马出发,每天开车送人、拉物资,奋战十七八个小时,跑四五百公里路,真真切切感受到他们为这座城市做出的奉献。
佘沙、邓小丽是四川汶川地震的幸存者,这次随四川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支援武汉。佘沙是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内四病区护士,也是这批医疗队里最年轻的护士,出生于1996年。汶川地震时,她的家乡漩口镇属于震中心,年仅12岁的她目睹了全国各地对灾区人民的无私援助。从四川省护理职业学院毕业以后,佘沙成为一名护士。与她一样,30岁的邓小丽也来自汶川,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四川组织医疗队驰援武汉,她们第一时间报名,多次请战。最后终于如愿以偿,跟随着第三批医疗队来到武汉。佘沙说:“这个时候我一定要挺身而出,因为我是汶川女孩。”
还有骑单车300公里返回武汉抗击疫情的社区医生甘如意,她是武汉市江夏区金口中心卫生院范湖分院医生。1月底她主动放弃休假,在交通管制的情况下,用时四天三夜,独自骑行300公里从老家公安县斑竹垱镇杨家码头村辗转返回武汉,到达后立即投入本职工作。面对疫情,她不计生死,勇往直前。她说,她姓甘,不怕苦。
刚到武汉时,有关方面给我们提的要求首先是保障自身安全,其次再采访写作。我们非专业人士,原则上不允许进入病房。病房中的情景,由采访对象用专门的手机拍了视频再传给我们。我最鲜明的感受是医护人员的艰辛:她们戴着N95口罩、护目镜,穿上厚厚的防护服之后,那种憋闷的感觉非常人能够接受的,胸闷、气短、呼吸极为不畅,工作量非常大,出汗又多,还不能喝水,身体透支较大。为了不上厕所,上班前一两个小时就不再喝水了,干渴难耐的时候,就用棉签沾一点水涂抹在嘴唇上,滋润一下。
无论是面对面采访,还是参与他们的日常工作,面对口罩防护之下,他们最直观的神态与情绪,都通过眼神传达了出来。比如志愿者郑能量,眼神始终笃定,并且囧囧有神,在他身上那种青年的担当气质与责任感是很夺目和耀眼的。汶川女孩佘沙和邓小丽,她们的眼神中带着温柔、感恩的温暖色彩,因为他们怀着感恩与报答的心态奋战在一线,这让她们身上闪现着一种柔和的光芒。骑单车逆行武汉返岗的甘如意,她的眼神是坚韧的,支撑着她独自骑行300公里返岗,这不仅是一种敢于吃苦、爱岗敬业的精神,更在危难时刻体现着“巾帼英雄”的气概。方舱医院“90后”女医护人员,她们照顾病人,也给他们带去温暖与欢乐,她们的眼神有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我相信这种眼神也感染了许多方舱医院中的病人,眼神中那种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气息,会让人感受到春天,成为治愈轻症患者的一剂良药。
医护人员是值得赞美与讴歌的群体。我写医护人员的事迹,尤其是年轻一代人,不仅是他们本身作为抗疫一线靓丽的风景,还有他们每个个体背后的动人故事,这其中又闪现着新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家国观,其中同样蕴含着值得我们这个民族铭记的精神内核。
既然来到抗击疫情的前线战场上,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要克服,因为与真正的生死考验相比,这都不算什么。我尽量做好防护措施,尽可能深入到一线去采访,用自己的文字来表达这次疫情中的人和事,带着责任和思考,做一个历史事件的记录员,记录和见证疫情一线的艰难与温暖。
在武汉的这些日子,武汉大学已经樱花满树,绽放如朝霞出云般热烈。纵然无人驻足,它们仍然静静地盛放,这是冬天蓄积的生命力,这也是献给春天最好的礼物。这些坚强盛放的花儿,一如这座城市的英勇,尽管疫情的阴影仍未消散,但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我们拥抱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