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新力量

从“你的眼神”到“我们的故事”

■覃皓珺

覃皓珺,文化评论人、小说作者、编剧。

“经由眼神,方能抵达心灵”等此类论断,虽具有文学修辞的意味,也有着相关的心理学依据。人类或许可以操纵肢体、修饰话术、控制情绪,但下意识流露的眼神及其饱含的多样情感,却往往真实而耐人寻味。

眼睛是感知世界的窗口,也是沟通信息的渠道。“眼神”在众多人类肢体语言表达中所具备的丰富变化与广阔内蕴,成为艺术创作者与受众之间彼此感应的重要具象。无论是文学、影视、绘画、摄影等传统艺术作品创作,还是图片、短视频、VLOG等新媒体综合传播的大众文化演变,无数样式各异、意义不同的“眼神”,几乎融汇了人类文明中一切的情感表达的主题,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媒介的发展不断迭代。

对于“80后”、“90后”而言,有关“眼神”的代际记忆,是1991年摄影记者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照片,这后来成为希望工程的公益宣传照,黑白色构筑的画面中山区女孩那双流露渴望神情的“大眼睛”,令无数受众感受到强烈的求学渴望。当观看者我们与画中人“确认过眼神”,画面结合受众自身内心世界的波澜,便开始涌入充满故事性的情感高潮,达到最大程度上的共情。

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动态的“眼神”因更丰富的信息量和故事性,产生了更为强大的艺术动能,实现层次更为分明的心理暗示和情节推动,衍生出层层叠叠经久不息的冲击余力。比如很多会记得,根据谌容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人到中年》(1982年),潘虹饰演的眼科大夫陆文婷,无论是在海报剧照,还是电影镜头中,眼神都成为被呈现的重点,传递了“医者仁心”的温暖。

传播学认为,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必须通过传播行为来感知现实世界,传播的信息在接收者的头脑中,由此便形成某种“图景”。在与文艺作品中的“眼神”产生对视的过程里,结合受众自身经历的再创作的意义便得到完成,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受众本身的生命经验足够深厚,其经历愈深刻、情感愈丰富,由此生发的情感波动便更为强烈。目光交汇的这份图景中,无论是有现实基础还是艺术虚构,人生经验和心理活动交织的“故事”已经在“你的眼神”中深深扎根。时至今日,随着互联网媒介的飞速发展,艺术创作中“眼神”所富含的信息量与情节性,进一步得到了增幅,并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呈现场域被进一步放大。而所有人都成为了受众,广泛而积极的参与到彼此“眼神”交汇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超越时间和空间、揉入情感与共鸣的融合。

实际上,小到人物、大到时代,对不同“眼神”的刻画与呈现,指向的心灵世界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时代的。读懂一个“时代的眼神”,却终究要通过每一个生命个体来实现。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之中,身处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他们的眼神在被记录和被传播的过程中与心系疫区的大众们形成“对视”、产生共情。他们口罩、护目镜下的“眼神”及其所及之处,也因各类新媒体手段的广泛传播,与整个国家的人民相“融合”、彼此代入,产生更深刻的情感互动。

许多前线记者的摄影图片、视频作品以及一线医护人员的“战疫日记”等,以丰富的新媒体形式综合呈现,令我们跟随他们的“眼神”目睹他们的真实所见、复杂所感。我们见证着一座城市和它的人民做出了多么艰难的抉择,承受着多少悲伤的眼神;我们陪伴着医护与患者共渡难关,凝聚着众多温馨感动的眼神……从我们看着他们的“眼神”,到我们借用他们的眼睛,医护与大众彼此之间形成双向的鼓舞和激励。此时此刻,所有关心一线疫情的人们的“眼神”所记录下的一切,成为了属于每一个人的“我们的故事”。

众多难以被传统艺术手段即时记录的时刻,如今借由数字化工具和新兴媒介,以更为轻逸化的方式将普通人的视角,介入宏大的时代叙事中。在全民战疫大背景下,受众的眼神也成为了医护人员的眼神,彼此的情感通过互联网产生重叠、得到放大、不断地衍生。“眼神”背后投影出的是与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故事,吸引而来的是世界各地关切疫情的目光。

在一线医护工作者口罩、护目镜之下的面庞中,能够看到与解读的信息还有很多。他们并非是与我们决然不同的超凡英雄,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们的眼神中,和我们一样有着对死亡的焦虑、工作中的疲倦、对不幸的悲伤,更有对生命的敬畏、对医道的坚守、对战疫的责任,因此,这样的战“疫”逆行之路才更加值得我们投以敬意。

从艺术作品到大众文化,无数的“眼神”在对视和融合中,编写了属于每一个时代的“史册”。循着那些“眼神”的轨迹望去,我们可以得见这个压不垮、打不倒的民族,来时之路的艰难是如何被克服,未来之路的曙光照耀向何方。

2020-03-23 ■覃皓珺 1 1 文艺报 content53915.html 1 从“你的眼神”到“我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