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宇桥虽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在一念之间与其相见;必然是彼此初心相通,多有共识。所谓一念之间,是应家荣兄相邀,欣然而往,与宇桥先生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他讲起合肥化工事业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论人说事率性坦言,妙语连珠;谈古论今博闻强记,诙谐幽默;与人相处掏心掏肺,平易近人。那次,我现场看到改制重组的中盐红四方新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后来在采访中得知,合肥化工企业由地方部队入列国家级“王牌”部队,它激情燃烧的历史,与宇桥和他的团队有着“生死相许”的牵手,才有了今天的新生。也是在那次初见时,深感宇桥对文学的爱好,其造诣远远超过我的想象。但那次我并不知道,在他投身国有企业建设将近40年的岁月中,几乎每天都在写日记,记录他所经历的人和事,这为他后来写作长篇叙事散文《紫云英》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素材。
《紫云英》洋洋洒洒近50万言,从文体上看,它不是纯粹的作家笔下的散文,很少在文字技巧上下功夫,而是讲述自己与所在企业改革开放的变迁史,有很强的记录性、史实感。从企业破产到拯救、从改制到重生,宇桥走过的每一步,都是一次挑战,都是一次破茧。他都能奉献储备、获得感悟、赢得赞誉。他是在现实和理想、个人与时代、坚守与远眺中跳舞,从而生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展现了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正因为这样,才没有削弱散文叙事的功能,相反却强化了真实的力量。文本走的是忠于史实的路径,摒弃虚构,做到事事有依据,人人是原型,句句有出处。这种《史记》式的写作范式,更能直接表达作者的主观情绪、思维模式,从客观形象抵达到抽象的深度,这是需要有笔力的。全书46篇独立成章的故事,一环紧扣一环,既错落有致又前后呼应,内容丰富开阔,情节曲折跌宕,语言犀利。在《紫云英》预设的语境中,会跟着作者一起时而忧思、时而热烈、时而疑惑、时而击节……在每个字里行间,宇桥不想藏掖什么,而是坦陈胸臆、直言大义、触目可见思想指向的锋芒。真实细致的场景下的时空,激荡着历史和现实的深厚气息,为我们提供了观照历史的清晰维度,从而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感染力。
宇桥自1996年走上国有企业的领导岗位,他和他的团队一次次临危受命,先后去过安徽省江淮磷矿、江淮化肥总厂、定远化肥厂、安徽氯碱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四方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常州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让已破产倒闭或濒临倒闭边缘的企业起死回生。随着改革的深入,他又万里奔波、历尽艰辛、四海招商,几经艰难的努力,将合肥国有化工企业整体带上正确的轨道。宇桥和他的团队亲手制定了一系列“护炉法则”,以保证企业管理安全运行和改革不致错位。国有企业这条关系国家经济兴亡的大命脉,在他身边不断上演生死存亡。宇桥将这时光在他笔下过滤,得到提纯,得到净化,从而变得更加明亮。
在《紫云英》里有这样一个细节,在企业改制的重要节点上,宇桥挺身而出,为维护企业的每一个职工的“饭碗”而焦虑,但是,他却出人意料地让妻子下岗了。这时,好心人提醒他说,别傻了,企业破产,大势所趋,趁天时把它“卖”掉“买”下,变更到自己名下。以你的才能和智慧,不用三五年时间,你就是富甲一方的老板。宇桥笑着说,那我还是从宇桥乡村走出来的小五子宇桥吗?
宇桥是繁忙的。他必须超负荷地工作,只有敬业才能有担当。少年时代的文学之梦,无论工作怎样沉重和繁忙,他始终不能忘怀。他只能在纷繁落幕的深夜写作,难得的一点“静好”,提起笔,从寂静的夜色出发,穿梭于往事的喧嚣和落寞之中,行走于红尘与梦境之上。字里行间燃烧着激情的火焰,既照亮了自己的心扉,也迎来了厂区黎明的曙光。
宇桥不是专业作家,他心里明白,写作不是功利,只是自觉,故能清醒为之,用心为之。他讲的是自己的经历、企业的故事,放开来看,就是中国式的故事。这是他库存已久的资源,一直活在心中,可谓得天独厚。宇桥是有心人,不仅完好地把这些故事挖掘出来,培植成文学的花枝,就像是他成天与之打交道的化学分子,经过合理的化工程序,变成为人类服务的产品。宇桥把这些枝叶连缀起来,就是一棵风景优美的大树,绽放出瑰丽无比的历史芳华。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大历史中的一个精彩篇章,一出大剧中隽永的折子戏。
自古至今,真正意义上的散文是为道而文,为史而写,才有高格。读《紫云英》,有铁马金戈的雄壮、荡气回肠的力度。宇桥发端于身边的小史,写出的是大情怀,藏纳的是大智慧。这是他对文学的修为,也是他的诗心,敞开来的就是胸襟。如此而已,并有诗为证:“别道乾坤正变迁,云英五色已璨然。千家岁月青云日,八阵图谋沧海篇。风雨芳华开笑目,笙歌幸福记流年。诗书不是无情物,志在四方结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