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书香中国

用至诚情怀与责任担当为一方热土立传

——孙扬先生《兴安踪影》读后 □齐雅丽

孙扬先生的巨著摆在案头,上中下三部的110万字的宏大书写,未及开卷,已生出崇敬与钦佩来。更何况他的书写者是在近耄耋之年完成的,这就令人再生出一层敬意来。

孙扬先生早年从军,退出军旅后又担任艺术院校的领导,多年从事基层的实际工作,担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在每一个岗位上都留下了踏实的足迹。当然,这样的历练也给了他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反映到文学作品当中,就是一种扎实与厚重、负责而恭谨。在多年的基层工作和领导岗位上,孙先生对待党的事业一片赤诚,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为事业坚守初心,为党和国家做出了贡献。但就在这繁忙疲累的工作与事业中,他始终坚守着文学梦,多年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各类题材、体裁的作品,既是一名务实的基层领导,又是文学队伍里一名热诚的老兵,这又是值得尊敬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兴安踪影》是孙先生历时三载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讲述了1938年到1941年这一个历史阶段,发生在陕南这块热土上的壮怀激烈、不屈不挠、泣惊鬼神的斗争故事,记叙了在党的领导下,陕南党组织的创建、发展、壮大的历程,塑造了一批英勇无畏、不惧牺牲、一心为民的革命者的光辉形象,赞颂了在灾难深重时期中华民族上下一心、保家卫国、慷慨悲壮的大无畏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一部全景式展现陕南地下党发展历程以及陕南人民抗日救亡斗争的史诗式的作品,是陕南这片红色热土的一个丰富无比的百科式的展示,是对陕南一个历史时期斗争史描写的填补空白的著述。

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作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古稀之年,抛却舒适安逸,重新回到曾经养育自己、又曾经在此战斗过的陕南安康这块桑梓之地,进行了全历程的实地踏勘,遍访各方对这段历史有了解有研究的人士,查阅了卷帙浩繁的史料志书,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案头整理的工作,为这部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必须要说一句的是,对于一个作家的创作来讲,如果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就必须要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和艰苦准备,只有在思想上立起作品、在胸怀里夯实作品,才会在纸端呈现出来。这是一个作家必备的觉悟、情怀,只有进行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并且不投机取巧、不来半点虚假的准备,才会有丰沛的储备。惟其如此,才会诞生优秀的作品,也才会成就优秀的作家。在这一点上,孙先生做到了,他不独应该得到尊敬,更应该是当下年轻创作者学习的榜样。

这部作品描写的1938年到1941年这一个历史阶段,正是中华民族全民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在陕南这块热土,尤其是在安康这块古称兴安的土地上,一大批心怀共产主义理想、图谋救国救亡志向,立志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仁人志士,他们在笼罩着白色恐怖的严酷环境里,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抛头颅、洒热血,与侵略者、与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唱响了一曲救国图存的悲壮的山歌民谣,谱写了一个坚韧的民族的奋斗的壮丽篇章,所有这些,应该得到记叙、值得书写。在《兴安踪影》里,作者饱蘸笔墨,饱怀激情,为这一段历史、这一系列故事和这一群英雄立起了不朽的画像。

整部作品呈现了史料的真实可靠与艺术演绎的和谐结合的风格。对于一部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来讲,首先要建立在一个基本真实可信、可靠、可考的史实基础之上,这是这一类型小说的前提,离开基本史实的所谓演绎就是戏说,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甚至是歪曲与亵渎。孙扬先生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点,他在作品中,把对革命历史的敬仰之情,化作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与实录。在那一个历史时期的兴安地域,国民党反动当局,对于共产党人的镇压和屠杀令人发指,充满了血腥与恐怖。关于这一点,在历史史料中都有真实记载。但就在这样的高压与恐怖之下,共产党人发动群众、组建武装,成立了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支援抗日前线,清剿境内土匪,表现了高度的爱国情怀和无畏的斗争意志。特别是安康的地下党组织,在成员屡遭杀戮、组织遭到破坏的严酷形势下,野火烧不尽,顽强地抗争和坚持,并且得到了壮大与发展。这些史实,在作家艺术的记叙描写之下,展现出了纷繁复杂、艰难曲折的故事式场景,也更好地为后世所了解。整部作品描写的这一时期和地域的故事,时间跨度大、涉及地域宽、牵扯人物多,一定意义上是难以梳理和把握的。但作者较好地运用纪实与演绎、宏观与具象的不同手法,不独对历史负责,也为作品的艺术性增色。

作品叙写了一个个斗争、战争和奋争的场景,或是电光石火般激烈、或是硝烟弥漫的惨烈、或是斗志斗勇的智慧等,都给人以较好的欣赏视角和真切的艺术感受。这里的斗争有与反动当局的针锋相对的直面,也有隐蔽战线的策略,更有游击战与袭扰战的血与火的战斗。对于这些场面、过程与进程的描绘,作者倾注了心力,也充分运用了艺术技巧,让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知一定的残酷,又能领略革命者的英勇与智谋,更能体会到一定的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几种大小场面的展示与描绘,为整部作品竖起了标杆、织就了脉络、理顺了头绪,从而使得百万余字不觉冗长、不感臃肿,并且能使阅读产生欲罢不能、不忍丢舍的感觉,这是长篇巨著立起来的一个主干。

通过百万巨著,也立起了一个个、一群群不应被遗忘的英雄群像。这部鸿篇巨制,不但歌颂了贺龙、关向应等老一辈革命元勋的丰功伟绩,而且塑造了刘湘卿、刘威诚、陈振山、段启瑞等一大批革命前辈的英雄形象。他们在艰苦岁月里,胸怀理想、意志坚定,赤诚为民、壮烈慷慨,值得崇敬。作品对他们的革命意志描写是到位的,对每一个人物的刻画以及个性特征的展示也是鲜活的,没有脸谱化和程式化从而使人物鲜活可信、栩栩如生。正是有在革命中成长的革命者的群像,才使得革命斗争史更加波澜壮阔、激湍浩荡。当然,作品要叙说故事,更要描绘人物,正是树立起这些人物,这样的作品才更加丰沛充盈、饱满厚实。

看整部作品,也是对陕南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的全景式感受。陕南,虽然是陕西南部的简称,但一般人了解的陕西,对于关中和陕北的了解多一些,相应地也形成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固化印象。其实,陕南的青山绿水似江南,陕南的风土人情更多彩。这块兼有南北人文特色、移民痕迹显著的秀丽之地,无论是山歌的嘹亮、食物的丰美乃至民俗的绚丽璀璨,都是非常特色鲜明的。在《兴安踪影》里,作者也不乏对陕南、兴安秀丽景色的描写,对风土人情的展示,对这块土地的深情的礼赞,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作品也是一个全景式描绘陕南、安康的不多的优秀之作。通过阅览全书,也能充分感受领略这里的风光与人情,更多一份对祖国壮美河山的崇敬与热爱。

还有一点难能可贵的是,这部作品在语言的运用上,也体现出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前面说过,这方土地移民特征显著,历史上或因战乱、或因天灾、或为战争,这块土地有“土著”,更有从其他省份迁居的移民。众多的文化在这里交流融汇、互相学习,不独保留了一部分原有的特征,更衍生出新的文化特征,显现出一种别样的独特。表现在语言风格上,有北方特色、有南方特色,更有南北交融的痕迹。作者在作品中,以对地域文化的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把当地的语言风格展示得淋漓尽致,读来不但为作品增色,更能够感受到一丝新鲜与亲切。一部作品,不可能完全运用方言,但必要的方言特色,对于准确贴切地展现故事场景、塑造人物形象都是非常必要的。

历史应该铭记、英雄值得颂扬。孙扬先生的百万余字的巨著《兴安踪影》,记叙了一段雄壮的历史、叙述了一串壮美的故事,塑造了一群英雄的人物,从而也成就了一部大作品。为有这样的老骥伏枥的老一辈作家,我们心生感动、敬佩。

2020-10-09 ——孙扬先生《兴安踪影》读后 □齐雅丽 1 1 文艺报 content56624.html 1 用至诚情怀与责任担当为一方热土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