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书香

为乡愁存档

——《百村记忆》序 □侯仰军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遗产,分布在中华大地上的数以万计的古村落,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古村落凝聚着千百年来无数能工巧匠和普通民众的聪明才智,是文化之脉、自然之体、生态之基、历史之源,具有重要的生活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但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村落的转型撤并、农民的异地脱贫以及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古村落数量急剧下降,加强保护时不我待。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年来,随着国家对古村落抢救、保护力度的加强,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沉浸到“中华大地的肌理”中,积极抢救、保护古村落。民俗学者张文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利用在政协工作资料丰富、信息丰富的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写作才能,调研、采访、记录了山东省菏泽市的100多个古村落,于2017年11月,开设《村庄记忆》专栏,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民众传承、弘扬民间文化的热情,促进了当地的古村落保护。今集腋成裘,把专栏的文章汇集成册,名曰“百村记忆”,实为古村落保护工作上的一件大事。

菏泽经济开发区现辖自然村262个,明朝年间建村者近200个。本书收录的100多个自然村,绝大多数都是在明朝或明朝之前建村,都属于古村落。有的村庄,尽管历史记载建于明朝,但从考古发现可以看出,其历史要久远得多。如坡刘村,系明朝初年刘氏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但从村东发现的坡刘堌堆遗址里,我们看到,其文化遗存可上溯到史前的龙山文化时期。

作为微缩版的村志和民间记忆的结晶,本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为古村画像。作者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和村民家谱,如《菏泽地区志》《菏泽市地名志》《牡丹区志》《定陶县志》《定陶县乡村志》,采访了众多村民的基础上,对每一个村庄的地理位置、人口姓氏、历史沿革、经济活动、民俗文化、社会发展等等,都作了认真梳理,详实叙述,并一一分类,如“村庄扫描”“村庄沿革”“古迹追忆”“民俗文化”“居民生活”“名人传记”“文化教育”“村庄未来”。为一个个古村落进行了全方位画像,给后人留下了一份鲜活的历史资料。对于个别说法不一的问题,也如实记录,诸说并存,留待后人考证。尊重史料,不妄加判断,这是一位学者必备的素养。惟其如此,作品才可信,才能传之久远。

为乡愁存档。《汉书·元帝纪》曾说:“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但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又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外地谋生(或发展)。即便在本乡本土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迁,多年以后,人们依然有对过往生活和生活环境的怀念、留恋。更不要说,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无数村庄被拆迁,被“合村并点”,过往的生活环境被一扫而空。回不去的“故乡”,解不开的“乡愁”,留存在每一个游子甚至每一个人的心底。一段土路,一方草垛,一口老井,一处残墙,都会勾起人们对过往生活的回忆。有时,一个古老的村名,也能激发出人们的爱乡爱家情感。菏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的村名看似奇怪,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情感。如虎头李、佃户屯、琵李、桶子河、盐土。“虎头李”得名富有传奇色彩。大明正德五年(1510年),李恭率三子由山西省洪洞县东迁,路经洪大岗(现曹楼社区东南),打死猛虎一只,长子李高分得虎头一个,在此定居,取名虎头李;次子李兴分得虎腰,到别处建村,取名腰李庄;三子李旺分得虎腚一个,建村后取名腚李庄。本书为100多个村庄树碑立传,就是为乡愁存下了珍贵的档案。

为民众提气。梁启超曾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我国有重视方志的传统,先秦时期方志就已出现,并发挥了其凝聚人心、资政育人、淳化民风的作用。本书虽然不是真正的方志,但其在凝聚人心、淳化民风方面依然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在很多村庄比如庞楼村的传说故事里,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人们的浓浓亲情和知恩图报的感恩意识。庞楼村系明朝时期庞氏由山西省河津县柳园邨迁来的。据《庞氏族谱》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朝廷在山西各地下发迁民令,按照“三子迁一”的要求,生有九个儿子的庞姓人家,必须迁走三个。当迁民令传到庞家后,一家人无不感到忧伤。虽然家境不算富裕,一家人却生活得幸福安逸。迁民圣旨,不敢违抗。老父亲很为难,用抓阄的方式让九个儿子决定自己的命运。抓到外迁阄的三个儿子中,还有刚十一二岁的小儿子,小儿子痛哭不已。没有抓到外迁阄的老大见状,赶紧和小弟换了阄。他说迁徙路途遥远,不能让小弟受苦。听大哥这么一说,其他没有抓到外迁阄的儿子都要替小弟去。老父亲看到儿子们这么相亲相爱,不禁潸然泪下。明成化十三年,庞氏从山西迁至曹州(今菏泽)城东关定居下来,历三世,又迁往城东南五里建村,村名庞家楼,清朝初年改为庞楼。在庞氏宗祠的西南角,有一座方圆两米的小庙,庙内供奉着对庞氏有特殊贡献的薛姥娘的牌位,上书四个大字“随女东来”。薛姥娘是明朝人,庞氏四世祖的岳母,因夫家无子,疼爱女儿有加,在女婿、女儿奉旨自山西迁来山东以后,频繁地跋山涉水到菏泽送东西接济闺女,给闺女家照顾孩子,操持家务,呕心沥血。最后一次来菏泽时因年事已高,病故在闺女家。女婿念其厚恩,厚葬于庞楼村南,逢年过节祭拜。光绪二十五年,庞氏族人建祖庙修族谱时念薛姥娘对庞氏的贡献,一致同意在祠堂院内为其修一庙,以便世代缅怀。看了这样的故事,又有谁不为家乡自豪,又有谁不为之精神一振呢?

为子孙立志。本书在以史资政、以文化人方面,有着不胜枚举的素材。特别是有些村庄,专门立了“名人志士”“关爱老人”“传统民俗”“名胜古迹”等栏目,对于激发青少年发愤成才、见义勇为,培养家国情怀、爱亲孝亲理念肯定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因而,与其说本书是为子孙立“志”(志书),不如说是为子孙“立志”。

众所周知,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古村落”这一习惯称谓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随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组织开展了全国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在各地初步评价推荐的基础上,认定并公示了5批“中国传统村落”,6819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并得到国家的挂牌保护。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也组织评选命名了5批“山东省传统村落”。本书收录的这些村庄,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列入国家和省级“传统村落”名单,但从其历史悠久、民间文化丰富、民俗传承多元等方面考量,多数可以看做具有“传统村落”性质的古村落,同样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和情感价值。

一个个故事,一则则传说,一组组数字,一条条建议……百村记忆,让我们看到了鲁西南的过去、现在,展望到了鲁西南人民美好的未来。它是中华民族创新、奋进、自立、自强的缩影,其中蕴含的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更是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2020-11-06 ——《百村记忆》序 □侯仰军 1 1 文艺报 content57079.html 1 为乡愁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