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书香中国

《百年天一》序

□秀 琼

作者的这部小说,历经十年构思,是以家曾祖父、祖父、母亲几代人的经历和故事创作而成。

曾祖父郭有品,字鸿翔,1853年出生于福建龙溪县角美镇流传村一个农民家庭。年幼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1869年,16周岁的郭有品只身下南洋,前往吕宋(今菲律宾马尼拉)当“水客”。他为人忠厚老实,乐于助人,深受乡人侨胞信赖。1880年在家乡流传村和菲律宾吕宋,创办专为华侨递送信件和物资的侨批信局,取名“天一批郊”,后更名“天一信局”。这是中国近代史上首家民办邮政机构,较清政府的大清邮政早了十多年(大清邮局于1896年3月20日由光绪皇帝批准开办)。

天一信局的主要业务是替华侨侨眷代写并收寄传递书信,也兼着为他们捎带各种生活物资回乡,接济家用。侨批“飞鸿”成为华侨、侨眷重要的情感生活纽带,透过一封封信函和一件件侨汇物资,联系着海外华侨与国内故乡亲人的骨肉情怀,展现华侨移民史、创业史的生动画面,也是那个年代我国金融史、邮政史的重要篇章。

为了加快流通速度,曾祖父郭有品选择在厦门港设立天一厦门总局,考虑到闽南华侨众多,为便利侨眷取银信,他又在附近漳州、泉州、安海设立分号。每批华侨银信到达天一信局流传总局,天一信局就在楼前升起“天一”旗,旗高数十米,附近几个村庄远远都能望见,侨眷由此得知海外亲人的信函或侨汇物资已到,便互相转告前来领取,未领取的则由天一信局于次日分别投递。

天一信局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侨民寄批(即信件),信局须发给寄批者“票根”,以备查询。收解侨汇手续正规,定明汇款费率,雇用固定信差。侨眷收到信件后需要在回批(回执)签收确认,遇上不识字的侨眷则托信差代笔并按上本人手印。回执再经信差之手,送回侨批局,最后返回到寄信人手中,寄信人得知家人已如数收到信函或钱物时,这枚带有“往返”功能的侨批才算旅程完结。这样的批信寄发流程类似今天的邮政双挂号或保价快递,只不过时间上早了一百多年。

据《厦门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记载,1898年至1901年,进入厦门的外国轮船1086艘,帆船181只,厦门海关共收邮件1018570件,汇票93442美元,近一半的邮件是经由天一信局投递的。

郭有品事业有成后,热心支持孙中山、黄兴、陈少白的兴中会(即中国同盟会前身),为推翻清朝统治,开创共和捐款助力。天一信局还存有黄兴亲笔题写赠与曾祖父郭有品的牌匾“造福乡梓”。小时候我见过这块金字镌刻的黑色楠木横匾,可惜后来在“文革”期间被毁。

曾祖父郭有品于1901年在厦门染上鼠疫不治而亡,享年49岁。 后由郭有品二子郭和中即家祖父和他的兄弟,及孙女郭素月即家母两代人协力,秉承先人遗愿,精心经营天一信局事业。天一鼎盛时期业务遍布中国沿海及东南亚各国,分局多达33家,其中国内有厦门、安海、香港、漳州、泉州、浮宫、同安、上海、港尾等9家,国外有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越南和新加坡等24家。1920年,天一信局当年经手侨汇总额4400万元,占该年闽南地区侨汇总额的三分之二,成为民间侨批银信的旗帜。

天一信局的司训是“以信为本”,这是曾祖父郭有品创办之时明确立下的规矩。在一次由天一信局押运侨汇银信返乡的海运途中,船遇台风突袭沉没大海,全部物资银元顷刻沉没海底,所幸随船人员性命无虞,郭家变卖田地家产,凭仅存的收汇名单款项一一照价赔付,郭家损失惨重,但此事在南洋华侨中传为佳话,业务因此更为兴旺。

我小时候随母亲住在流传村天一老宅,后随母亲和五姨到厦门鼓浪屿居住,抗战期间日本军队先是入侵厦门,后来又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占领鼓浪屿岛,我和母亲等人逃离鼓浪屿,历经颠沛流离,回到流传老家。

天一总局旧址位于龙海流传村,为先祖父郭和中及兄弟出资兴建,旧址现今仍存,建筑中西合璧,有浓厚的南洋侨商建筑特色,是一处重要的商业及文化历史遗址。“文革”期间该址受到严重破坏,许多牌匾、文物被毁,墙壁篆刻雕塑被凿,原办公室改为储物库,所幸整体建筑仍然保留。2006年,天一总局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年天一,岁月见证了郭家几代人的风风雨雨。如今太平盛世,国强家兴,郭家后人健康成长。先人在天有灵,当感欣慰。我年近九旬,经历过岁月变迁的沧海桑田,深感今日信息化快速发展时代,缅怀先人事迹,奉人以诚,经商以信,乃永不过时之本。

(摘自《百年天一》,黄若著,作家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作者秀琼为天一信局创始人郭有品曾外孙)

2020-12-02 □秀 琼 1 1 文艺报 content57619.html 1 《百年天一》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