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版:专题

《金银滩》:记录一家一村和一个国家的巨变

□李朝全

《金银滩》作者李春雷深入河北张北县采访

报告文学《金银滩》构思非常巧妙,作者李春雷的取材与别人不同,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张北坝上属于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位于张家口以北,当属“口外”、塞北。李春雷只选取了写塞北一家人的故事。作品的主体内容就是讲述徐海成及其家人的脱贫致富的故事。当然,这个人物也是作者精心选择的,是总书记去看望过、慰问过、鼓励过的一个比较贫困的家庭。尽管他重点讲述了一户人家的脱贫故事,但是李春雷的视野是开阔的。这本书有两个文本:一个是徐海成的故事,一个是“扶贫档案”。

“扶贫档案”是副文本,它所折射的是一个村庄德胜村,一个县张北县,一个市张家口市,乃至一个国家中国的脱贫攻坚战的艰难历程和全面小康伟业的圆梦历程。跟徐海成的经历几乎同步,与徐海成在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头十年、第二个十年的经历相对应的,每个章节后面的“扶贫档案”着重记述那个阶段我们国家怎么样向贫困开始宣战,逐步开展扶贫减贫事业,直至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号召,以及我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发生的历史性变迁。由此,徐海成的脱贫故事就跟国家的、张北县的脱贫故事同步。因此,这是一种点面结合的写法,把一个个人、一户人家跟一个县、一个国家的关系关联了起来,把个人追梦、逐梦、通过奋斗实现脱贫梦想,同一个国家努力追梦、实现脱贫攻坚的伟业故事勾连起来。徐海成的故事因此而具有了典型性和代表性。

这部作品重点描写的徐海成的奋斗人生,弘扬脱贫攻坚的精神。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艰苦奋斗、勇于攻坚克难的精神。徐海成的奋斗人生就充分地体现了这样一种精神。这个人非常要强,他一心想致富,想摆脱贫困,追求幸福生活。但是,在他刚开始追梦的时候,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国家大的国情的影响,他始终就没能脱贫,而且经常都是背着债务陷入贫困。刚开始时,他去内蒙古贩卖羊皮赚钱。但在当时这种生意是违法的。不久后他知难而退,又去砖瓦厂做工,本来能赚到一笔钱,但是因为包工头出了事故,老板便以此为借口不给工钱。接着,他去小煤窑打工,冒着生命危险下苦力干活,挣了好多钱,想着拿这300元钱回家可以盖个水泥瓦房,可以给媳妇买点礼物什么的,没想到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劫匪,300元钱全部给抢走了。这些非法事件的发生跟我们国家当年的大环境相关。煤窑打工钱被人抢了,徐海成并不气馁,他又琢磨着贩卖蔬菜,把菜运到北京去,但他又遇到了各种刁蛮霸道耍赖不给钱,最后徐海成还是赔钱。这时徐海成又遭遇了妻子生病、女儿要到青岛上大学,处处要用钱,负担更重了。最后,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徐海成改种微型薯,终于获得了成功,一年能挣个几十万,最终脱贫致富。这是他在市场风云里摸爬滚打不断锤炼出来的,更是大时代的风云激荡、脱贫攻坚的大潮裹挟着他取得了成功。作品最后的结尾是他的女儿徐亚茹从医学院毕业回乡来,开始试着种植中药材,她也种下了自己的梦想,一个与父辈异曲同工的梦想。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但实际上表明,梦想是可以代代传续的,原来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区农民遭遇的是贫困不断传代,现在,贫困的传代已经被斩断了,转变成了脱贫致富的梦想可以代代传递。

这部作品对于细节的挖掘和运用也很到位。譬如,作者开篇对张北寒冷和饥饿记忆的抒写,凸显了地理环境和生存条件之恶劣。作者详细介绍了老百姓如何珍惜粮食充分利用好有限的粮食:平常都吃不费粮食的“三水”搅拿糕,沾一点腌咸菜的咸水;偶尔吃顿蒸块垒,只有待客或过年才舍得吃贴饼子。徐海成头磕破了化脓肿胀,只能用镰刀蘸了盐水给他割开放脓。没有柴火,只好到荒滩上去扫一点牛羊啃吃过的草尖尖,而这种柴草又特别不经烧。结婚时徐海成给媳妇买了个雪花膏,妻子高兴得很,但是后来几十年间他再没给妻子买过礼物,因为贫穷买不起也舍不得买。当致富后,徐海成破天荒给妻子买了对金手镯,补拍了迟到了32年的婚纱照。这是老百姓致富以后,精神上自立了,开始懂得享受美好生活。这,也正是我们时代发展的主题,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品中写到了张北县通过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包括如何在各方面的支持下脱贫的过程。对于金银摊这一文眼,作者也做了生动的诠释:微型薯、马铃薯是金豆豆,而光伏发电的太阳能电池板则是银片片。张北县和德胜村的脱贫与这两大产业的发展关系密切。

李春雷这部报告文学看似写得不够宏阔,但是故事很生动,案例也很典型和有代表性,从一个人、一户人家折射一个荒草滩如何蜕变成流金淌银的“金银滩”,看到一个村落、一个县的脱贫全进程。

2020-12-25 □李朝全 1 1 文艺报 content57993.html 1 《金银滩》:记录一家一村和一个国家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