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版:专题

《风中的旗帜》:为新的时代经验赋形

□傅逸尘

贾兴安的长篇小说新作《风中的旗帜》开篇就描写了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小说主人公、刚刚上任皇迷乡党委书记的王金亮需要直面群众闹事、乡政府被围的考验,气氛紧张,一触即发。面对突发事件,沉着镇定,巧妙解围,又通过对宅基地分配僵局的智慧破解,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当地经济发展和干群关系的老大难问题。作为一个优秀的乡党委书记,王金亮既有坚定的信仰和原则,有着高蹈纯粹的理想主义情怀,同时具有真抓实干的能力和攻坚克难的勇气。这样一个文学新人的形象,承载着新的时代经验,寄寓了作家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这一时代重大主题的宏观性、整体性思考。

多年来,贾兴安的写作扎实勤勉,从散文、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报告文学到影视剧本的创作,对各种文体都有涉猎。然而对农村生活的长期守望、对乡土题材持续深耕是他一以贯之的探寻和追求。贾兴安长期扎根基层,熟悉当下农村生活,对于基层民众真实的生活、心理、精神、情感状态有着长期观察和深入理解。基于这种真切的理解与深切的同情,作家为新农村的建设前景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改变的可能性,通过“时代新人”的人物塑造为新的时代经验赋形。

小说对于乡村生活的书写、对于农民形象的塑造,可谓真实生动、穷形尽相。作家扮演的绝非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记录者的角色,而是代入了自身多年积淀的情感、经验、知识和思想。这种深入作品细微肌理的“有我”写作,铺展开来的不仅是吸引眼球的精彩故事和外部经验,更是与人的生存、生活、生命紧密相关的个体感受和内在经验。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对于主人公王金亮怀揣着强烈的理想主义情结,但是在着力塑造这一文学“新人”形象时,作家并没有刻意地美化和拔高,人物的行为举止贴合着当地世情民风,语言对话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通过直面并回应当今农村政治和百姓生活中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来凸显人物的理想信仰和精神气质;通过绵密而有意味的细节和对生活场景的精准描摹来塑造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经由这些个性独具、形象鲜明的人物,作家将一个个完整的“小世界”及其内部风景鲜活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紧张的情节、好看的故事、典型的人物、接地气的语言,使得燕赵大地上历史厚重却又处在剧烈变化中的生活场景跃然纸上,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阅读快感。通过阅读这样的故事,读者能够对当下农村生活现实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风中的旗帜》对新农村建设的书写是全景式的,更是“百科全书”式的,其内容的丰富性、深刻性和精准都达到了相当的程度,这种跟踪式、浸泡式的书写恰是当下中国文学最为稀缺的写作伦理。小说将故事和主要人物设定在了乡镇这一层级,通过建构并剖析这样一个具有较强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样本,也折射出当下农村改革的整体性历史进程。

事实上,近年来无论是小说还是报告文学,书写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题材的作品都很多。然而一个客观的现实在于,当作家遭遇此类题材时,更多地还是基于甚至拘泥于一时、一地、一人、一事,在具象地书写脱贫攻坚的某一个领域、过程与面向。真正具有宏观视域、具有整体性甚至超越性的“中国故事”并不多见。对“中国故事”的呼唤和建构,标示出一个方向:那就是整合、概括和超越。在我看来,“中国故事”强调一种新的宏观视野和整体性的文学观念;强调整合当下中国人共同的生活经验和精神状态,凝聚成为和同的思想共识、情感基础和价值标准;强调展示中国立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强调包纳日趋多元多变的价值观念,概括渐趋破碎化的日常生活,处理和提升日益复杂且快速变化的“中国经验”。事实上,当文学处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这类题材时,最需要直面的是这种新的社会组织和动员方式。脱贫攻坚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它调动了全社会的资源,以举国之力去实现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将一个个散落在大地上的个体生命重新整合起来,纳入一种以国家意志为主导的共同体想象。这样一种带有根本性、结构性的社会主潮的变化,理应是作家和文学叙事重点思考和书写的对象,其中蕴含着一种新的书写文学总体性的可能。在这个意义上说,《风中的旗帜》的写作是一种巴尔扎克般的、社会书记员式的写作,是一种毛茸茸、活生生、充满穿透性和整体感的写作。

2020-12-25 □傅逸尘 1 1 文艺报 content57994.html 1 《风中的旗帜》:为新的时代经验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