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用画笔讲述故事

——《浮桥》创作手记 □张 恒

出生于北方的我,以前没有见过浮桥,那时我不敢相信没有桥墩、桥梁这些基本组成部分的浮桥可以承载无数双脚的重量,可以经受千年风吹日晒的洗礼。可是,它又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它浮于贡江之上,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它不仅横跨江水连接两岸,更将古今相连,将人与自然万物相连。 我与浮桥,以前相隔千里,现在却因为这个故事有了奇妙的联系,我要用画笔把它展现出来。

众所周知,图画书创作不像画书籍封面或插图,过程是非常漫长的。然而当我刚一读到这个故事,画面感就从心底“扑面而来”,像清晨第一缕温暖的阳光一般吸引了我。我的心中有个声音:作者的文字太棒了,我一定要用自己的画笔、不留遗憾地将它表现出来!

我把文稿仔细打印出来,细细品读每一句话。我感受到了握在自己手中的文字的温度,仿佛已经开始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呼吸。这样的感受太重要了,我边读边把自己即时的感受和想法记录下来,并在纸张的空白处勾勒脑海中的构图,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勾画给我后期的创作提供了非常多的灵感。

接下来,我开始根据故事的发展,给文稿绘制像电影分镜一样的草图。“分镜”中出现了两个主要角色的形象——小木船和小女孩。草图是灵动和随机的,角色保持着最初的生动,我会根据草图中的形象,进一步丰富角色。

为了让画面更好地表达故事内容,“分镜”也需要反复斟酌和调整,为此,我连续画了好几个不同版本的草图。“分镜”大致确定,要开始着手正稿的绘制了,这时候,我需要寻找合适的绘画方法。故事发生在三水环绕的赣州,浮桥浮于贡江的江水之上,她的文字充满了水的灵性和温婉,我想,水彩画应是最能表现作品灵魂的方式了。但是只用水彩未免单调,为了让画面有更多的可能性,更加富有层次,特别是在一些需要表现复杂纹理的地方,我又混合使用了水粉、彩铅、色粉等,还把拼贴元素融入到了画面中。

故事开始,“主角”小木船出场了,我用了一张大跨页来表现这个画面。在平静的江面上,只有小木船和它划过水面后留下的涟漪。两岸是树木、房屋和大山,鸟儿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着。画面的主色调选用蓝色,体现出此时小木船内心的彷徨与孤寂。但小木船顺流而下的动态,又暗喻了它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为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接下来,故事中描写了清晨、傍晚和夜晚浮桥的不同状态,巧妙地表现了时间的变化。我用了几张连续的大跨页,让节奏变得缓慢,时间对于小木船来说,就像是江水每天周而复始地缓缓流过。

在人群中,我让女孩提前出现,但是没有露出脸,也为后来女孩发现小木船埋下伏笔。小木船怀着对远方的美好期待来到世界上,却被绳索束缚在了这里,成为一只无法航行的船。所以在女孩发现它、与它产生交流之前,小木船是孤独忧伤的,画面也呈现了冷冷的蓝色调。

终于,女孩发现小木船了,这是整个故事的转折点。在这里我将画面分割,节奏变快,与前面跨页的缓慢节奏形成了对比。有了女孩的陪伴和交流,小木船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画面的颜色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较多的暖色。

洪水过后,小木船在浮桥中被换到了别的位置,它十分担心,女孩找不到它怎么办?在表现这一情节时,我并没有画出小木船,而是用它的视角把读者带入故事,让读者更好地去感受角色的情绪。

女孩去远方上大学了,小木船再次陷入孤独,渐渐地,它什么都看不见了。在这里,我用水彩打底,用色粉营造氛围,用彩铅和拼贴增添层次,表现出小木船的世界里只剩下混沌和黑暗。

不过,到了故事的最后,竟然又有一个声音把小船唤醒——那是一个小男孩!小男孩的衣服我也用了和女孩一样的红色,表示这个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孩子们用他们的天真和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发现了古老浮桥的美好,浮桥也用自己的方式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

小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能并不会注意到书中“分镜”的设计,以及画面中细节的缜密安排,但是我相信只要用心描绘,就会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故事要传递的情感。

在长达半年的创作中,我仿佛真的在贡江的这条古老浮桥上来来回回地走过,走了无数次,亲手抚摸那些小船斑驳的纹路,坐在桥边看日出和日落……

当孩子们通过画面感受到浮桥的神奇和动人之处时,创作中所有的辛苦,画面中每一笔痕迹,都变成了我生命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光芒。我想,这就是创作的意义所在吧。

2021-04-23 ——《浮桥》创作手记 □张 恒 1 1 文艺报 content59536.html 1 用画笔讲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