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大力推进新时代电影理论建设

□邓光辉

罗艺军

伴随着百余年中国电影的历史进程,中国电影理论发展呈现出博大精深的深厚的历史感,在哲学社会科学、文艺理论研究中一直领风气之先。其中,电影理论家罗艺军先生的电影理论研究和为理论史建构付出的艰苦努力、形成的深远影响,一直为电影理论界所敬仰。他矢志不渝的电影民族化思考,为电影评论、电影美学、电影史学、电影教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产。最集中反映这种学术精神和人格修为的,是《中国电影理论文选》及其修订版(以下简称《文选》)的编撰印行,充分体现了以罗艺军先生为代表的电影理论工作者的史识、史才、史德。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选最终编选从1920年到2000年各类理论文章106篇,时间跨度长、理论跨度广、文体跨度大。诸多篇什,结合创作实践,反复探讨电影与社会的关系、电影艺术特性和文化价值;研究商榷电影与戏剧、文学的关系,电影本体研究、电影语言现代化问题;持续关注电影产业的外来借鉴、电影类型化策略、电影技术和产业化进程等问题。同时,深入探讨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抒情美学传统、民族化等问题,在电影理论的历史维度和中西交流中,为建构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大厦勾勒出基本轮廓。其中,对电影语言现代化、新时期电影、谢晋电影、第四代与第五代电影等现象进行热烈讨论,推动了电影创作观念的更新、理论内涵的丰富,让电影理论更贴近创作,让电影艺术更贴近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批判和鉴赏作品”。《编选凡例》中强调:“以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显示不同时期电影思潮嬗变的轨迹”,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美学标准作为编选原则,使入选文章经得起历史检验,始终褒扬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揭示电影艺术创新经验,突出艺术进步追求,鼓励美学规律探索,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阶段性成果。这方面的代表文章有: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1958)、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1961)、陈荒煤《加强电影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1980)、罗艺军《电影的民族风格初探》(1981)等。文选没有编选外国电影理论,凡例中提出“限于篇幅,凡探讨外国电影、外国电影理论及外国电影史的论著,与中国电影无直接联系者,一般均不入选”。但《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现代电影观念探讨》《〈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序》《电影美学随想纪要》等篇章论题,显示了新时期思想解放以来,中国电影理论工作者开阔的视野、敏锐的眼光、严肃的态度,以及对中国电影振兴热切的期盼。罗艺军先生本人对于第四代导演美学风格、戏曲片和动画片的研究,吸收了意境、韵味等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和理论借鉴,对电影民族风格精细探究,与新时期大量美学文章一起,切磋琢磨、撷英咀华,显示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精湛的史才。

文选编选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在每一篇选文的前面,作了客观、精到的介绍,让阅读者了解文章论题、观点,也点明其倾向性和理论脉络上的位置。重读系列介绍,发扬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良史精神,本身即是精要的电影理论。文选对钟惦棐《电影的锣鼓》(1956)、陈荒煤《论正面人物形象的创造》(1955)等选文的评介,比较鲜明地体现了这个特色。纵观新时期的优秀理论著作中,既有同一电影文本的研究和创作谈,如郑国恩、陈凯歌、张艺谋关于《黄土地》的选文;也有对于同一电影现象的褒扬批评,如钟惦棐、谢晋、朱大可对谢晋电影的论述;既有导演代际研究的文化研究方式,也有跨越世纪的现象描述;既有西方理论范畴与话语转化应用的蹒跚,也有传统电影美学核心概念和言语表达的回旋……琳琅满目而丰富多样的风格层次,如同项链上的珠宝,在历史聚焦下,多棱地反射真理光芒,体现着研究者探究电影基本论题的理论热情和宽容姿态。

在新时代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发出美学声音、确立新的美学原则,构建新时代的电影理论大厦,是电影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不仅要从经典选本上学习理论知识、建构电影认知,更应该更多参与电影实践,使电影理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实成为推动电影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电影理论工作者要始终坚持电影理论的正确方向、不断明晰电影理论的时代命题、始终保持优秀的理论品格、始终保持生动的理论形态、不断追求德艺双馨的境界,以精湛的专业素养、深厚的人文情怀、铁肩担道义的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大力弘扬传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推进电影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2021-04-23 □邓光辉 1 1 文艺报 content59539.html 1 大力推进新时代电影理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