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榴
故事从十多年前说起。刚刚退休的郭恒云,开始创作和扮演一个贤妻良母之外的角色——“我”。
在此之前,她的生活与大多数同龄人无异。日常工作兢兢业业,照顾家庭全心全意,周而复始任劳任怨,努力担当一个成年女性的社会与家庭职责。
某种意义上说,2008年是她人生的一道分水岭。那一年,女儿大学毕业顺利考上家乡合肥的公务员,而郭恒云也从自己工作的单位退休,似乎还没有认真规划,生活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忙碌半生,曾经习惯成自然的节奏戛然而止,她体会到了不曾有过的失落与迷茫。
她去老年大学报名学习歌舞,以充实退休生活,没想到,青春时代对艺术的热情从此一键激活。祖籍苏北的她,性格外向,为人爽朗,上学时也曾以能歌善舞闻名校园,只是在步入社会建立家庭后,曾经的文艺梦渐渐淡出了按部就班的日子,被封存在心底。
老年大学带来了新的契机。她结识了一些并不算老的朋友,一起练舞,一起出游,大家志趣相投,身体和心态也都很好,便突然诞生了一个念头——不如一起做点事吧。在她们朴素的认知里,公益演出既能发挥特长,又有社会意义,于是一拍即合,说干就干。第一场演出就在附近的幼儿园里,她们为孩子们送上了精心编排的歌舞。这便是后来的“红石榴艺术团”的雏形。
最初只有十几个人,都在老年大学上课。有歌唱和舞蹈基础不错的,也有初学者,郭恒云当年高中阶段都在跳舞,但中间也停顿了多年,大家在学习和表演中慢慢找回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舞台的感觉,也渐渐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加入。每一位新成员都带来了自己的“看家才艺”,团队演出的内容愈加丰富。团队在发展,演出活动在增加,从母亲节到重阳节,从合肥市区到三县,每年要组织近20场公益演出,也和安徽省志愿者协会、雷锋车队、省直书画院等机构“结对”开展活动,演出的节目契合当日主题,力求推陈出新。
起步于2009年的团队从6个人开始,团员逐步发展到30多人,巅峰时期有50多人,并长期稳定在45人,根据表演形式细分为舞蹈队、模特队、小品队(语言)、戏曲队与合唱队。2011年,这支公益演出队伍被正式命名为合肥红石榴艺术团,郭恒云担任团长至今,但她说,她只是个牵头人。
由业余文艺爱好者组建的红石榴艺术团,在最接地气的公益舞台上掀起了一阵阵红色旋风。若问她们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原创”是最核心的答案。红石榴艺术团演出的节目绝大多数自编自导自演,与其他文艺团队的节目基本没有雷同。自导自演的《夫妻双双逛合肥》入选2015年合肥市网络春晚,蒙古族舞蹈《心之寻》登上2020年安徽卫视春晚。2020年,应邀巡回演出防诈骗小品、快板20多场,轰动司法系统,食药安全主题小品在合肥市的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郭恒云最重视的是舞蹈和小品。她认为舞蹈要有“魂”,若是不能提炼主题,即使动作再优美,也失却了表演的意义。已然成熟的舞蹈队,每一支舞排好了都要请她去“点题”。小品则必须贴近生活,针砭时弊。如今的她,将更多精力放在小品的编导上。她的小品风格鲜明,没有高不可攀的大道理,而是通过质朴寻常的家庭生活琐事来寓教于乐。“中奖了”“防诈骗”“网贷”,这些社会生活热点都是郭恒云信手拈来的题材。她将五件小事编成快板,标题一目了然——“只要大家不相信,骗子只能骗自己”。《咱们都是社区人》和《娘走了》则关注了社会不同层面的喜怒哀乐。人世间的悲欢并不相通,文艺的功能是教育,是关怀,是警示,亦是启发。
红石榴艺术团让郭恒云打开了生活的另一扇窗子。透过这扇窗,她找到了深藏于内心世界的那个“我”,丰富了生命的维度。
她依然是那个风风火火的贤妻良母,总是努力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也不吝于分享自己的小欢喜。朋友圈里,有风华正茂时的相片,有新鲜出炉的拿手菜,知足常乐,平淡是真,但到底有些什么,与从前不同了。因为她毕竟拥有了超越柴米油盐的精彩,她在两种生活之间穿梭,收获了化茧成蝶的喜悦。
青苹果
从日臻成熟的红石榴,到依然青涩的马郢,郭恒云体验了另一种蜕变。
如果说红石榴艺术团让她拥有了从无到有的成就感,那么作为“马郢计划”志愿者,她必须将自我彻底“归零”,和马郢的女人们从同样的起点出发,这一段从有到无的过程,很艰难,也很珍贵。
郭恒云与马郢结缘纯属偶然。2018年,任职政府部门的女儿因公务来到马郢,此时“马郢计划”已开展了3年,马郢村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切实的改变,而精神上仍在渴望更深层面的提升。女儿回去便和郭恒云说,马郢需要您。
去马郢,郭恒云没有一点犹豫。
以扶贫为主要任务的马郢计划,致力于在乡村与城市之间搭建桥梁,来自不同行业、拥有不同知识背景和人生阅历的志愿者们纷纷加入了“马郢计划”,他们带来了资金、技术与信息,也激励了土生土长的马郢人。一系列志愿服务项目汇聚各方资源,激活了这个江淮大地上原本寂静的村庄。
众多文艺群体在其间的表现可圈可点,郭恒云与红石榴艺术团不甘落后。与村里联系沟通后,意见很快达成一致,红石榴艺术团将发挥专长,帮助马郢村组建舞蹈与表演队,并纳入村里的“红莓姐姐乡村女性成长计划”。
每周五下午,郭恒云和她的团员们都会坐一个小时的车从合肥赶到马郢,融入哪里的欢乐节拍。
村居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浪漫。保留农耕传统,意味着朴素而辛劳,镜头拍下的是田园诗意,而切身感受的是水土不服和城乡差别,她们从人生地不熟开始努力适应。不愿意给村里增加经济负担,就利用一间五六平方的老屋改造成集体宿舍,放上高低床,自己做饭洗衣,勤俭度日,就这么坚持了下来。
一人一套舞蹈练功服,是郭老师送给马郢村新学员的见面礼。村里的姐妹们朴实而羞涩,只觉得无以为报。郭老师提出了她的“条件”:只要你们能改变,我就心满意足。
改变,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外在仪态的改善、艺术功底的提升,和在此基础上的自信、自知以及更深层次的精神塑造,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对更高境界的了解和追求。
底子薄弱,就慢慢来。
那时村里的舞蹈就是广场舞,其中主力曹侠和佳美都积极报名参加了新组织的舞蹈队。两个“80后”女子自身条件不错,但因为缺乏专业训练,四肢伸展不开。舞蹈队年龄层次跨度大,肢体协调性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老师们纠正和指导的主观意愿强烈,意想不到的问题却是学员竟不愿意刻苦练习。生活条件艰苦都可以接受,但学员学习态度散漫,让郭恒云倍感失落。马郢舞蹈队的训练计划依据村里的作息时间制定,老师们一整个白天都在耐心等待,等到夜幕落下,马郢的“围裙妈妈”们才能逃离厨房,拥有片刻闲暇,起初,她们把舞蹈只当做一种放松的方式,并不要求自己每个动作都达标,更不要说枯燥的基础练习,累了就要回家睡觉,于是整体进步缓慢。
每个人也确实都有现实的困难,老师们便尽力帮助她们争取练习的时间和机会,在此过程中,彼此加深了了解,也开始相互理解。曹侠家里经营农家乐饭店,凌晨3点多钟就要起床准备早点,还要照料家中老小生活起居,为了让这个最为器重的学员减轻负担,郭老师只要有空便去帮她做菜,甚至削土豆的工具都帮她买来,一番用心良苦,换来的是一份“好好跳下去”的决心。
金枝家里卖沙子,佳美要独立抚养两个孩子,跳舞对于她们来说,确实是从每一天的时间表里挤出时间参与的休闲活动。“要说干劲还是她们大。”因为理解这一份不易,郭恒云珍惜每一位学员,不断调整策略与方法做她们的思想工作,不能伤自尊,也不能打击自信,太严厉也不行,太放任也不可。学员们以实际表现无声应答,她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半途而废,成员固定在12人,慢慢开始领悟技术动作要领,能够排演完整的节目。
2020年度安徽卫视春晚选拔赛,郭恒云为她们量身定制了两个节目,舞蹈以一段热情的劳动号子将观众带入鲜活的农耕场面,快板《咱们的小村庄》则活泼清新,虽然最终未能入选春晚,但这支百分百由乡村女性组成的演出队伍以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成为了舞台的亮点,被电视节目专题报道。
2020年6月6日,合肥红石榴艺术团集体宣誓成为“马郢计划”志愿者。
如今,每到周末的夜晚,马郢村的男女老幼们已然有了心照不宣的默契——这是属于舞蹈队的时刻。
郭恒云也是马郢各项文艺活动的主力创作者。她为马郢“村晚”原创的歌曲《我是马郢娃》和《马郢是我可爱的家》在村里广为传唱,没有什么比真实的生活更能打动人。
最近恰逢水稻插秧,农事一繁忙,舞蹈就停下来。马郢村没有闲人。就是在这细水长流的日复一日,和一个个微小的变化中,一个青涩的梦想正在破土而出。
郭恒云与马郢人一起,触及更深层次的幸福。收获是幸福,给予更是幸福。红石榴让她收获了找到自我的喜悦,而马郢让她感受了成就更多改变的美好。
从红石榴到青苹果,无论纯熟与青涩,都是沉甸甸的人生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