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如果只是故事热闹,一天便可读三部。而有些小说,虽也讲故事,却不唯故事,而是一物一景,一言一行,一色一味,皆精心营造不可缺失,字里行间能见出“文章”的格调来,速读可惜了。鲍坚的长篇小说《俯仰之间》就是这样。
小说写的是国家某个部委的日常工作,“在21世纪的第12个年头”。主人公是副司长辛平。部里要搭建一个大数据风险管控平台,曰“风云项目”,新来的陶成曦部长点名辛平牵头,从各司及研究单位抽调人马组建团队。于是大家都猜测辛平要被提拔,“副”字要取掉了,辛平是“陶部长的人”了——实则只是泛泛几面而已。
工作流程上,辛平一如既往遵规守矩,从不僭越,报材料抑或口头汇报,照例先到司长郑一夫办公室请示,同意后才去找主管副部长陈之岳,且总是先给秘书打电话,询问领导是否有时间并是否愿意俯听汇报,如同上楼梯,绝不可空一阶。对下呢?辛平同样不越权,不直接找某个干事,而是让处长传话。需要指派不属于自己分管的处里的同志,则先征求分管副司长意见,获准后由分管副司长通知,并汇报司长。
之所以啰嗦转述是想提醒青年读者,尤其准备当公务员的读者,对走上社会的新人,多是笼统强调“有规矩”,却不点明“规矩”的具体操作法。怎么办?你得观察你的上级是如何落实他的上级指示的,慢慢就悟出了规矩的运作章法,知道了自己的职与责在哪,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如果没有条件实习,就读相关文学作品吧——所以才有“小说是人生教科书”这一著名论断。
辛平副司长一切按规矩来,莫非是个毫无主见的平庸之辈?恰恰相反。他领受任务后,反复研判企业合作方,选点省市下去调查,请教专家,带团出国考察学习。当然这些都是事先提出建议、汇报领导并获得同意与支持的。“风云项目”事关各地,实施起来花费庞大,不难想象,部长、副部长,司长、副司长,各路朋友都推荐来“实力强大的公司”,因为这是一单大生意,利润可观。逐利而插手者众,本是人生常态,关键如何应对,难在科学公正选择上。
在多家推荐插手者里,就数陶部长推荐的公司不靠谱,辛平由认真对待到善意理解再到看透内情,最终把它断然排除掉。不难想象,他因此被陶部长挤走,项目交由他人负责。部长仍不解气,会议上不断点名与不点名,貌似政治批评实为诋毁他的能力与品德。他憋不住了,径直找到陶部长当面反驳,拂袖而去。
这是《俯仰之间》的主干事件,即此看出辛平虽处处守规矩,却也只能算是形式上的“忠”;可贵的是骨子里的“忠”,为捍卫国家利益而破“规矩”,是谓真忠、大忠。
长篇小说容量大,人物多。辛平朋友圈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最亲密的有三位:老鲁、王致理、向忠华。四人有事没事,隔段时间聚一回,喝个小茶,吃个小酒,打打扑克牌,聊些感悟。四人分属不同机构,无功利交谊让人放松,顺带扩展了作品背景,导入开阔的世相生态。这几个人物着墨不多,却个性分明,共同点是亲如兄弟,加上对待老家的兄弟姊妹,辛平也做到了“悌”。
“仁”的另一面体现在夫妻关系上。辛平经常与妻子宁佳对坐喝茶,闲聊中交流感情,纾困心结。宁佳单位在基层,同事多半无所事事,有的人上班时间还能偷着追剧。这样的环境让宁佳便不爽。尤为不爽的是婆媳关系,整得辛平倍觉烦恼,竟至于拍桌子——他为“国事”也曾在单位里拍了一回桌子。他是将“齐家”置于“平天下”之前的。家庭乱套,岂能安心工作。没了和睦的家庭根基,一切就虚空了。欣慰的是夫妻恩爱有加,吵架不记恨。
“仁”还表现在陶部长落马成死“虎”后,辛平并没有多么开心,而更多的是遗憾与深思,深思体制如何改革才能更有效防腐,说明他心里公心大于私心。一个高级官员报废掉,简单拍手称快,那是“小仁”而非“大仁”也。
说到“孝”,辛平更是表现出色。上班路上,看见一对父子搀扶过马路,想起自己过世的父亲,不禁潸然泪下。所以对母亲,尤其对岳父岳母,他是极尽孝道的。对于女儿蔻儿的教育,只在平等的前提下引导启发,从不灌输世俗的“成功学”,很是难得。
主人公辛平这一文学形象寓意是丰富的,读者不同则解读不同。窃以为辛平是新时代里一个“忠孝仁悌”的形象,应是一个创新塑造。体制如此庞大复杂,如果没有辛平们支撑,那就不敢想象了。
所谓忠孝仁悌者,君子也。君子形象通常指儒家人格,不过最后,辛平的心态有些疲惫,休假之际在偏远的乡下租来搬迁一空的民舍,预备“种豆南山下”,“儒道互补”了。这时接到京城急电,说有两个消息,一好一坏,问要先听哪个?他挂了电话,一个都不听。小说至此结束,悬念留给读者填补。结束了也等于开始了,一如人生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