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梅、刘仰东所著《向北方》围绕众多民主人士在73年前响应党的“五一口号”,冲破重重阻挠自香港北上,参与筹备开国的重大事件展开叙事,作品气势恢弘、细节饱满,有理有据、清新好读,堪称非虚构历史书写的扛鼎之作。
《向北方》是一部恰逢其时进行“四史”教育的有益参考书。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当前,全国上下正在井然有序地开展党史教育活动。党史教育当然要有多种形式,各地也都创新了不少好的经验,如置身现场的沉潜式学习、资深党史专家的深入解读、对有关权威读本的细读精读等,但最为忌讳的所谓浮于表面的是学习干巴巴的教条,是不接地气的一味灌输,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囫囵吞枣,是照本宣科言不及义令人厌烦的空话、套话与废话。从这个意义上讲,《向北方》围绕1948年在中国处于重大历史转折关头所提出来的“五一口号”,动员、号召身在香港或在海外、国统区的各方人士汇集到解放区共商大计筹备开国的重大事件,详细介绍了大致有七批左右的各路精英披荆斩棘陆续汇聚在党中央周围的生动历程,让很容易被简略虚化、一笔带过的一段重要历史生动全面地呈现出来,成为新中国开国史的一种重要的有益补充,令人印象深刻。
《向北方》是一部全面展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众多民主党派、社会贤达顺应历史潮流、拥护党的领导,最终百川归海的非虚构力作。众所周知,近代中国饱受内忧外患之扰,承受着深重的灾难,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而甲午战败更使中国进一步觉醒抗争。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中国开始出现具有现代意义的政党组织,此后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以及各种社会思潮、各种政党在中国次第出现。10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以来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应当时的形势变化,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取得了北伐的胜利,却因为国民党的改弦更张发动“四·一二”事变,使得两党彻底决裂。十年内战,血雨腥风,又因时局嬗变,日寇入侵,国共两党再度捐弃前嫌、携手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十四载抗战,中华民族付出巨大牺牲终于战胜日本侵略者。1945年的中国再次来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饱经忧患、多灾多难的中国到底该走怎样的道路?中国的前途究竟在哪里?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提出了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而在此时风云际会,沧海横流,各种民主党派也风起云涌,活跃在中国政坛。重庆谈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签订了《双十协定》,但国民党顽固派一意孤行、跋扈嚣张误判形势,使得内战重新开启。经过一年多的较量,国民党已经捉襟见肘、四面楚歌,而共产党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在1948年5月1日劳动节前夕发出了著名的“五一口号”,实际上勾勒出了未来共和国的大模样与基本雏形。当时的形势是国民党仍旧有半壁江山,众多民主人士集中在香港,龙云、卢汉、杨杰则在西南一隅。如何把握时机集纳各方英豪,共商国是,底定大局,对共产党的器局、胸襟、政治远见和组织能力都是一种考验,对李济深、张澜、沈钧儒、黄炎培、蔡廷锴、谭平山、柳亚子等人的眼光、操守和抉择能力也是一种重大考验。作者依据大量亲历者的回忆,以及有关的重要文献档案,本着求真求实的严肃态度,不溢美、不粉饰,也不为尊者讳,整合梳理各种说法,或辨别讹误,或正本清源,或立此存照,鲜活的人物、丰富的细节,跃然纸上,引人入胜。通过这样的生动呈现和真切表达,读者能够切实感受到当年共产党人的远见卓识和云水襟怀,真切感受到众多民主党派顺应时代潮流的睿智练达与风采。
《向北方》详细回溯了民主人士千里迢迢不避艰险的北上历程、集中展示了众多民族精英的各种侧面,是一种难得的历史备忘录。共和国成立已70余载,伴随着岁月的流逝、时间的淘洗,因为种种原因,许多历史人物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遁入历史的云烟。诸如著名油画《开国大典》中为何会有宋庆龄、李济深、张澜这三位副主席?又怎么会与朱德、刘少奇、高岗等比肩而立?政务院副总理中怎么会有黄炎培、郭沫若,且与董必武、陈云相提并论?现在的政治协商制度为何还要不断加强?民主党派为何会是参政党而非反对党?中国的政党政治的中国特色究竟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寻找答案。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是昨天的现实,要说明这样的一段历史渊源,就不能不置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审视观照。通读《向北方》,我们不仅能知道冯玉祥遇难黑海所产生的影响、杨杰被暗杀对人心理的冲击,也能进一步了解李济深、沈钧儒、黄炎培、谭平山、蔡廷锴、章伯钧等人在当时中国政坛中的分量,更有马叙伦、郭沫若、侯外庐、翦伯赞、许广平、陈其尤、朱蕴山、邓初民、章乃器、孙起孟、叶圣陶、陈叔通、郑振铎等人在中国各个领域的活跃身姿影响众人。书中还提到了对许世友将军的印象等,也比较清楚地说明了毛泽东与黄炎培著名的“窑洞对话”。
《向北方》在全面反映如此大规模名流硕彦北上的整体活动中,也展示了共产党超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如此众多的人员流动,如此众多的身份特殊的名人荟萃的大规模迁徙,还要考虑到当时正在进行着战火纷飞的大兵团作战,敌对双方的政治军事势力正在进行殊死较量。跨地区,跨江河,海天遥遥,风高浪急,许多事情并不在掌控之中,这需要多么缜密细致、周到具体的协调工作啊!这中间除了毛泽东、周恩来的坐镇指挥与全盘协调,还要有许多得力可靠的操作人员环环相扣。乔冠华、潘汉年、夏衍、钱之光、连贯、章汉夫等,多少党的得力干部在大规模北上的七次组织协调中,殚精竭虑,恪尽职守,终于圆满地完成了这一重大政治任务,确保了开国大典的顺利举行。细读《向北方》,借助作者的精心妙笔,我们才能更生动具体地了解到开国不易与创业艰难,正所谓涓涓细流归于大海,岂虚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