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余同友、苗秀侠、罗光成和储劲松四位作家,听从时代的呼唤,深入扶贫第一线,与贫苦户、扶贫干部、扶贫企业家亲密接触,真心体味,用他们优美、诗意、传奇的生花妙笔,写成了这部《我们的村庄——脱贫攻坚中的安徽故事》。
在《我们的村庄》这部纪实文学集中,作家们塑造了一批具体感人的扶贫干部的形象。他们有下乡驻村干部,如《李朝阳下乡记》中的河口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朝阳,《幸福的蒲公英》中的永兴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马大虎,《花样年华》中的下村干部王克贵、村干部翟从定,《冠玉记》中的扶贫工作队队长崔广庆,《大歇的山水文章》中的村书记汪品峰,《水墨大南坑》中的“90后”专干宋伟、扶贫工作队队长王德斌,《太湖有青舍》中的扶贫工作队队长杨世木、乐家军,《永远的庄台》中利民村书记郭西军。这些驻村干部,从城市下到乡村,逐村逐户给贫苦户建档立卡,想方设法,殚精竭虑,给封闭僻远的乡村修公路,因地制宜办企业,给那些有劳力而没有门路的贫苦户找到脱贫致富的方法。他们那忘我的工作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除了扶贫干部,作家们还塑造了一批在外创业成功而反哺乡梓的扶贫企业家形象。《古稔追梦人》中的回乡扶贫办企业的吕佛生,《唱着过日子》中的退休党支部书记陈宏及其七兄弟,《太湖有青舍》中的青舍旅游公司经理任荣和她的姐妹们,《“非遗”黄山村》中的非遗“丫山藕糖”传承人孙友庭、孙秀云夫妇等。他们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在扶贫干部的帮助和指导下,在家乡办企业,办旅游公司,办农产品深加工工厂,在农村中办电商平台。他们的努力和奋斗,改变了家乡的贫困面貌,他们带动村民们一起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同时,作家们还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充分展现了扶贫前后乡村面貌从物质到精神的巨大变化。党的扶贫政策如春风吹进了偏僻的山村、吹进了蓄洪区,经过下村扶贫工作队的辛勤工作,经过国家政策的扶持,过去路毁人亡的偏僻山区修起了漂亮的柏油马路,“村村通”将偏僻的乡村联通到大世界;过去破旧的房屋也在扶贫政策之下得到修缮或重建,民居漂亮而卫生;鳏寡孤独和老弱病残得到了救济和抚恤,新农合和低保政策,使得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因地制宜的农家乐办起来了,利用自然山水和底蕴深厚的文化优势的乡村旅游办起来了,农业特色种植办起来了,农副产品通过电商远销各地。在作家的笔下,“我们的村庄”生活富足,环境干净优美;乡亲们也从愚昧落后变得学有所成。作家们用一连串坚实可靠的数字有力地证明了这样的改变,用生动感人的生活细节印证了这样的变化;安徽乡村社会从物质环境到精神面貌真真切切由“阴”转“晴”了。
余同友、罗光成等四位作家都是讲故事的高手,他们所讲述的扶贫故事又各有个性。余同友的叙述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讲述语言干净,故事生动有趣,经常有出人意料的引申和隐喻。苗秀侠专注于写人物,特别专注写那些因病而贫困的人物,她喜欢采用人物自述的形式让那些受到扶助的残疾人和贫困户现身说法,其笔墨饱含深情,处处透露着豪迈和强悍。罗广成擅长讲回乡企业家的扶贫故事,讲述的方法多样,塑造的人物生动活泼,可亲可敬。储劲松的故事,富有诗意和文化韵味。
四位安徽作家所讲述的这16个安徽扶贫故事,虽只是整个安徽脱贫攻坚故事的一部分,但通过这些充满了生活气息,有文字温度的扶贫故事,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党的扶贫政策的伟大,以及它对中国农村社会的从物质到精神的巨大改变。他们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一场亘古未有的伟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