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新作品

去化佛山迎接秋天

□虎 三

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云南,山如千层肚,一层山头一层人,只要有人烟的地方,就有一地异俗“赶山街”的民族节日。

农家二十四节令立秋这天,很多地方的农家人几乎都不出门下田干活,传说若遇上“秋老虎”就会“背秋时”。而云贵高原滇中楚雄,彝家人世世代代把老虎视作吉祥物,崇拜老虎图腾文化,都会约定成俗,相聚到高山头上,用“赶秋街”的方式迎接五谷丰登的秋天。

又是一年立秋,应朋友邀约,我们驱车前往海拔2543米高的化佛山顶“赶秋街”。

山路弯弯,如一根拴着诱饵的渔线牵着车前行。忽而一阵阳光,忽而一阵唰啦啦的太阳雨。当我们乘坐的汽车几经峰回路转,变成慢腾腾的牛车爬上山顶时,蜿蜒崎岖的山路两边停满了成串灰头土脸的汽车。不远处,清脆悠扬的左脚歌舞声宛若长满翅膀的鸟儿,从树林里飞出来,从树梢上飞起来。

说不清是车多还是人多,不速之客的汽车无可奈何,一头扎进树林,把我们吐出来。眼前的街是一条穿梭在森林间的防火公路,几块零星的草坪上人头攒动,一幅抢眼的乡街画景渐渐向我展开。身临其境,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虽然已不是刻木记事、结绳数日、以十二属相为聚日,以路为街进行物与物交换的时代,但在这个城乡市场不断发育、商品交易活跃的今天,相聚在化佛山顶“赶秋街”的传统民俗却仍是如此热闹。犹如一场为“立秋”节令举行的盛大开幕式,正在粉墨登场。

我迫不及待掏出手机,一边逛,一边觅食风景。一个卖篾货的彝族老阿妈吸引了我的眼球。她叼着一根长杆烟锅,“吧嗒吧嗒”吞云吐雾般地吸着草烟,打量着来来去去的行人。

我好奇地拿起一只竹篮问价:“多少钱一只?”

老阿妈一眼就看出我是过客,取下烟锅,吐出一串烟雾,顺嘴答应我:“10元,诚心要还可以少一点。”

其实,我天天生活在城市里,竹篮与我只是一种邂逅的乡愁,我看中的是老阿妈吸烟的画景,我不停地对着她“咔嚓咔嚓”拍照,有意无意地跟她讲价,说着些有用无用的话。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我想跟她买一两样篾货带走,又觉得用不上,不买,又觉得愧对她。最后,我掏出10元钱给她,她挥舞着烟锅谢绝:“要不得!要不得!不义之财发不得!”

我仿佛做了一次贼,仓皇离开。眼前还有不少卖农具的摊子,有蛇皮口袋缝制而成的皮条、背索、羊皮褂,有农家常用的锄头把、镰刀把,有卖苍蝇药、老鼠药的……一切都与农家秋收的生产生活有关。

漫步前行,山街子上摆满了很多刚采来的青头菌、母猪青、猴子菌、喇叭菌、奶汁菌等一堆堆泥头土脑湿漉漉的野生菌,还有黄芩、黄连、龙胆草等地地道道的中药材以及核桃、板栗等干果。

货摊一个接一个,有卖农家日杂用品的,有卖彝族刺绣民族服装的,有卖孩子玩物的,有卖农家“七月半”祭祀祖宗用品的……

山街上要数吃货最多,有现蒸现烤的小粑粑、烧烤串、火腿肠、烧豆腐,还有小锅米线、凉米线、凉卷粉,以及糕点、牛奶、矿泉水……

周围的草地上、林荫下,还有很多互相邀约、自发组团的人,带着炊具,这里一窝,那里一群。彝家人聚会,无论在哪里,最热闹的地方要数羊汤锅。一口黑漆漆的大锅下面,红彤彤的火苗在“扑哧扑哧”欢笑,锅里的羊肉跳着舞蹈翻滚,香味扑鼻。一打听,25元一碗,没有更多的蔬菜,只有羊肉、辣椒蘸水、酒,要上三四碗,就地而坐的松毛席,软乎乎的绿地毯。一碗羊肉一碗酒,你提议一口,我提议一口,喝了斟,斟了喝,酒碗举过头顶,一碗农家自产自销的小灶酒下肚,喝了还想喝,羊肉吃了还想吃。前客起,后客落,走了一茬,又来一茬,羊肉下酒,酒下羊肉,满肚子被酒撵出来的豪言壮语,句句牛气冲天。最经典的就是:“不吃一碗羊汤锅,等于白来化佛山赶秋街。”

这边是酒肉飘香的羊汤锅,那边是一浪高过一浪的左脚歌舞。带着几分醉意的我们,摇摇晃晃加入跳左脚舞的行列,你拉着我,我牵着你,一边唱,一边跳。累了,歇口气、喝口水,再唱、再跳。阵阵山风拂面,树在婆娑,人在欢歌,舞步的韵律如孔雀开屏,圆圆的舞蹈圈编织成缤纷的花环。顿时,仿佛不是彝家姑娘穿着花枝招展的衣裳,而是化佛山穿上了节日的盛装。

“高山顶上赶秋街,阿哥阿妹跳脚来,阿哥跳烂千层底,阿妹跳烂绣花鞋。”唱了一首又一首,舞步转了一圈又一圈……夕阳收脚,群山如黛。此时,彝家民俗里,“秋老虎”已经在草叶和庄稼上留下秋天的印痕。暮色催人,街子回头,我们依依不舍地返程,左脚舞的歌声仍在身后回荡:“要走的阿老表,要走的阿表妹,走一步来望两眼,哪个舍得你,走是要走了,舍是舍不得……”

下山。夜幕降临,汽车睁大眼睛,穿过一个个村庄,一片片田野,凉风习习,阵阵稻花的香味,桂花的香味,瓜果的香味扑面而来。我想,应该是秋天涂抹着胭脂姗姗而来了。

2021-08-16 □虎 三 1 1 文艺报 content61192.html 1 去化佛山迎接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