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广阔天地 大有可为

——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戏剧创作的当代路径 □陆 蕾

话剧《情系贺兰》

彩调剧《新刘三姐》

时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联合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活动,这些优秀作品以丰富多样的题材、颇具时代特征的鲜明人物形象,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辉煌历程。其中,聚焦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农村现实题材戏剧,在秉承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基础上,着眼于当前的农村变革,展现了当下农村发生历史巨变的现实图景,彰显了乡村建设者昂扬奋斗的精神意志,剖析了改革求变的深刻意义,充分发挥了现实主义戏剧参与社会进程的实践功能和时代意义,以创新性的舞台呈现拓展了农村现实题材戏剧创作的边界。

一、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戏剧创作为现实主义农村题材戏剧提供了可供书写的新形象,更呼唤戏剧创作者从生活中汲取、提炼具体的、个别的、独特的平民英雄形象。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民、农业一直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社会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工作的深入推进,奋战在脱贫一线的人民群众和全国290多万扶贫干部等许许多多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成为站在时代潮头的勇者。聚焦与塑造这些参与新时代农村伟大变革的奋斗者、见证者,成为新时代满腔激情的抒写者,描绘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是戏剧创作者为时代立言、为人民发声的使命与职责。

在此次展演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农村题材戏剧的人物长廊中树起了一批感人至深的新的艺术形象。他们中有的是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如话剧《情系贺兰》中的第一书记闽兰,她带病以自己的柔弱之躯和足以让男儿汗颜的倔强与顽强,用满腔热忱点燃了农民脱贫的信念之光,以生命表现了共产党人不畏牺牲、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感人情怀;还有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里的马向阳,这位从大城市农科院的助理研究员变成家乡大槐树村扶贫干部的第一书记,以满腔热血一心想让大槐树下“长出金子”,实现了从城市青年到人民公仆的转变。有的是“最美村干部”,如话剧《金色的胡杨》里,村干部刘国忠就像大漠上的一棵胡杨,坚韧不拔、坚守一方,牢牢扎根新疆大地,带领科克墩村各族群众与贫困决战、强村富民。有的是掌握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当代知识分子,如话剧《农民院士》中,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把个人荣辱与家国命运、百姓福祉紧紧相连,带领科研团队扎根贫困山乡,把实验带到田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以切实的行动、真诚的付出让拉祜族乡亲跟上了时代步伐,过上了幸福生活。有的是新农村生活的建设者、歌唱者,如彩调剧《新刘三姐》里,新时代的“刘三姐”不仅人美歌甜,对网络时代的一些流行事物也学习吸收很快,不仅拥有现代女性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还用人格魅力影响了自己的团队和家乡,用远古先人的深浅吟唱唤醒每个壮乡人脱贫、脱困的信念和对文化传承的坚守。这些新人物、新形象的塑造中既具有情感的深度,又富有人性的温度,还具有时代的高度,从人民中来、到群众中去,闪耀着共产党员一心带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精神光辉。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塑造“具体的”“这一个”新人物,用心打磨挺身而出的凡人而非“从天而降”的英雄,是表现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戏剧对创作者提出的新要求。这类戏剧所取得的成功是摒弃了带有先验色彩度的英雄主义,挖掘现实情境下凡人获得成长的契机和境遇对“人”的深度关注与探讨所取得的成功。这些新题材呼唤创作者们从人物性格出发,从新生活中汲取、提炼真实、独特的戏剧冲突,在冲突中探讨具有普遍意义的扶贫问题,而不是从某种预设观念出发,使扶贫路上的冲突成为对“扶贫”这一概念的简单解释,使剧中人成为解释概念的“工具人”。洞察独特人物的个性色彩,洞察这种矛盾如何影响着人物独特的生活命运,才能达到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二、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戏剧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现实主义农村题材戏剧的题材路径与戏剧情境,更要求戏剧创作者深耕乡村热土,从真实可感的生活中精准打捞新时代的诗意。

从此次展演剧目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今的农村题材戏剧描绘的已不再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田汉创作的《获虎之夜》、洪深创作的《农村三部曲》中那样的农村场景,也不再是改革开放以后《狗儿爷涅槃》《桑树坪纪事》中展现的戏剧场面了,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现实题材戏剧已经生发出精准扶贫、科技扶贫、深耕产业新业态、拓展延伸产业链、大学生村官、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易地搬迁、乡愁和新乡愁等丰富的题材路径与戏剧情境。这既归功于当下戏剧工作者积极参与时代进程,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与局部、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关系中全方位、多角度把握当代农村发展的创作实践,对戏剧创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无论从人员的流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去考量,还是从观念意识的变化、生活风尚的更新来观察,一个在我们过去的历史和想象中从未有过的新农村正在这个时代形成。一些旧事物已悄然消逝、崩毁或艰难重建,而更多的新事物正在迅速生长。戏剧创作者仅凭经验和想象闭门造车已经难有作为,必须深耕乡村热土、扎根人民,才能跟上时代变化,表现农村真实的历史境遇、时代特征和生活景况。

在现实的创作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表现精准扶贫的农村题材戏剧因为目的一致、结果相同、路径及人物相似,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甚至有些剧明明讲的是不同人、不同地方的故事,观众却觉得似曾相识、换汤不换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深入生活。因为对于戏剧创作来说,越具体,越有力。戏剧创作者们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发掘时代生活的底蕴、不同地域的世态人心,真正了解农村脱贫的艰难、艰苦与使命之艰巨,看到不同性格的扶贫干部们处在不同地域、面对不同人群、遭遇不同挑战时的各自应对,看到他们各自的难处与苦楚。同样是表现以新作物种植发展经济的话剧,《金色的胡杨》中的新疆农民害怕个人利益遭受损失故而患得患失;《情系贺兰》中苦怕了、穷怕了的农民则不相信闽兰会长期留在此地,不相信贫瘠的土地上能长出葡萄,更不相信这里能成葡萄酒生产线,于是懒散惯了的农民们在开荒过程中打起了退堂鼓;《农民院士》中,朱有勇院士所代表的外来的科技与进步力量,与群山深处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激烈碰撞。朱院士和他的团队送来了猪仔、鸡苗,没有发展理念和经营头脑的乡民们居然把它们吃掉了。朱院士要带领乡民们种植经济作物,他们却要等待观望……脱贫攻坚的伟大工程是复杂的,要改变农民因袭已久的落后生活习惯,把他们从恶劣的居住环境中迁移出来,把他们从贫困的精神状态里解脱出来,这样的工程需要戏剧创作者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拒绝把现实的种种复杂性简单化、概念化。惟其艰难,方显伟大。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是不断奋斗的辉煌征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而聚焦新时代,讲好中国的发展故事,则是戏剧工作者对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有力呼应。

人民是历史舞台上的“剧中人”,更是书写民族史诗的“剧作者”。不忘来路,方能致远。新时代戏剧工作者必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从广阔的天地中汲取营养,和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如此,中国的现实主义戏剧定将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与文化影响力。

2021-08-23 ——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戏剧创作的当代路径 □陆 蕾 1 1 文艺报 content61310.html 1 广阔天地 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