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电视剧《扫黑风暴》:

寻找张力空间中的平衡点

□陈旭光

最近热播热议的电视剧《扫黑风暴》,虽口碑高开低走,但观众观看的热度不减,高收视率不退。

在我看来,给观众久旱逢甘之感的《扫黑风暴》是颇为应时应势,符合受众心理需求的。这部电视剧有颇为抓人的“噱头”,例如根据中共中央政法委筛选的现实真实案例改编入剧,包括昆明孙小果冒名顶替逃避死刑,还有湖南中学操场埋尸案等。无疑,真实事件改编入剧,切近全国人民关注的扫黑反腐主题以及影像风格上对于纪实美学的追求等,共同奠定了该剧内在的某种现实主义精神力量。当然,更重要的是,因为该剧大胆揭露了现实社会中个别领导干部与黑社会组织相互勾结共同牟利的黑幕,这种自揭伤疤、刮骨疗毒之举,让痛恨腐败和黑恶势力的人民群众拍手称快。

《扫黑风暴》塑造了一众各色大小黑社会人物,也塑造了亦正亦邪、忍辱负重,最后归队的“夹心人”——主角李成阳,该片在影像手法上,借助影调表意,常以不规则画面构图,运动跟镜头拍摄,形成变形和扭曲的视觉效果,特别是在李成阳陷入精神刺激时,表现他出现晕眩的心理化镜头,颇具电影感。这些人物设计与影像风格的呈现,都有些许“黑色”意味。放眼世界,《黑道家族》《浴血黑帮》《大西洋帝国》《教父》《美国往事》等影视作品,表现的几乎都是集团式、家族式的黑帮犯罪,通过几代经营,形成了一个政府警察几乎不在场的独立帝国,奢华排场,惊险刺激。

但在这部剧中,如果你想要完成或满足你的“黑帮想象”恐怕是会有些许失望的。剧中虚构的“绿藤市”,显然没有北上广大都市的繁华,剧中表现的欺凌弱小的菜场菜霸和小混混,参与埋尸的打石场小头目以及基层派出所、艳俗的洗浴城等,没有激烈的功夫打斗与枪战,也自然谈不到暴力美学。加之导演有意为之的大量跟镜头移动拍摄以及低调打光、阴影表意等风格化的影像语言,使得这部剧有了比较粗粝、质朴、生活化,讲求平实、低调的纪实美学风格。

回顾中国新时期电视剧,《便衣警察》《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五星大饭店》等所谓“海岩剧”,具有刑侦类型与偶像剧综合的特点,但青春、言情和偶像,压倒了紧张、惊悚。还有黑色三部曲《黑冰》《黑洞》《黑雾》以及《大雪无痕》《花非花》《罪证》《121枪杀大案》等刑侦类型电视剧,这些影视剧已沉寂多年,虽然在近年来网剧《白夜追凶》《无证之罪》中延续并热播,但在主流电视剧领域已多年未见。或许这也是《扫黑风暴》引起许多观众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我看来,《扫黑风暴》是一种类型剧主流化和主流电视剧类型化之“双向互动”的结果。这一融合类型的影视剧在类型情节与国家正义、法制力量、社会的公正与和谐之间形成了张力空间,也找到了平衡点。不妨说,国家主题与法治公正为此类题材影视作品提供了惊险曲折、斗智斗勇的故事。笔者相信,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主流表达、现实书写和类型融合应该有较为开阔的前景。

2021-10-13 □陈旭光 电视剧《扫黑风暴》: 1 1 文艺报 content61964.html 1 寻找张力空间中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