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长津湖》与当代战争片思考

□张 东

战争历史题材影片《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战役中的长津湖之战为中心内容,延展至抗美援朝战争的整体形态,从不同层面、不同侧面表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上至最高决策者、高级指挥员下到普通士兵等众多人物的行为选择,突出颂扬了志愿军将士为国赴死、英勇抗敌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影片引爆了观众的观影热情,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战争历史电影的争论。实际上争论早已开始,从十几年前的《集结号》到近两年的《红海行动》《战狼2》《金刚川》,不同层面的观众对影片的评价差异非常大,甚至出现两极现象。此次对《长津湖》的评论,从战史、军史的角度看,影片部分情节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失真”之处,这也是被诟病最多的地方。而从商业电影的角度看,《长津湖》的成功也是显而易见的。值得注意的是,喜欢电影的观众并不是一味沉迷于影像的炫酷、明星的追捧,而是对英烈的崇敬。

今后战争片该如何发展?创作者与观众将如何面对未来的战争电影?《长津湖》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值得探讨和总结。

其一是战争历史与艺术呈现的关系。战争历史是战争电影的基本依据和创作源泉,但是如何把革命战争历史变成好看的战争电影却不是简单的事。当下表现战争历史,特别是表现重大革命历史的影片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以八一厂30多年前拍摄的《大决战》为代表,该片的定位是史诗性、纪实性,还有一条是文献性。所谓文献性指的是影片反映的史实要真实,经得起史学家的检验。因而这部影片对于历史真实的呈现十分考究,大到战争进程、战役部署、部队任务、战术战斗等都要求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比如打天津共用了29小时,银幕上就以小时为单位来展现战争过程;小到服装道具,主创也努力求真,比如毛主席当年用的是什么烟盒,北平市长何思源戴的什么眼镜,都力求真实有据。第二种即以小见大,从小人物入手,反映大的历史。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该片表现了诺曼底登陆事件,但影片只在前20分钟表现了这一实况,接下来的主体故事就是寻找大兵瑞恩的过程。《拯救大兵瑞恩》叙事的大小关系值得思考。正是因为有了影片开头前20分钟的诺曼底登陆,历史背景、时代风云、人物命运与家国关系才得以更好构建。影片成为史诗之作,是以小见大的典范。

回到《长津湖》,长津湖战役是朝鲜战场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它“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这是军史方面对长津湖之战地位的评价。表现这样一个大事件,影片的主体故事聚焦一个连队、一对兄弟,通过他们进入长津湖战场,继而以此关照抗美援朝战争的整体。这一叙事角度非常有意义,无论从故事层面还是历史层面都可以展开,从而游弋于史与诗的交叉处,这也是《长津湖》得到不同观众不同角度认可,也被一些观众质疑的原因。

在我看来,战争历史电影其实要做的是平衡关系。史与诗、实与虚、文与武、动与静,对残忍的暴露、对勇敢的赞美,都需要拿捏好度,好的构架能撑起影片,比例失调则影响效果。

《长津湖》中表现最完整的人物是胡军扮演的“雷爹”。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严寒中的一丝暖意。这在一部冰雪加钢铁的影片中尤为可贵。他出场不多的几场戏完美体现出一名老兵的全部特质:技艺高,一发炮弹致敌;为人忠厚,对伍家兄弟亦兄亦父;性格刚强又不失幽默;关键时刻对战场变化的判断准确。雷爹最后的牺牲,英勇却又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他的眼神中,绝望和渴望之余还有一丝别的意思。结合影片中另外两个情节,一个是伍百里的死,几次提到百里是怎么死的,却一直没有正面回答,可以想象他的死一定非常痛苦,而眼下这种痛苦又在雷爹身上重现,他的战友该做何选择?还有一个是美军指挥官中枪后,万里想去补一枪,被千里制止。这不仅折射出人性之光,其实也给出一道战争哲学的选题。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死,如何思考生命。这道战争哲学的考题也在考验影片的创作者,答案关乎作品的思想价值。《长津湖》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确实给我们留下思考的空间。当战争离我们越远,对于战争的思考应该更趋理性。更多发掘战场外的内容。我认为这是当代战争片应该达到的高度。

战争始于和平,终于和平,很多战争电影都是从一片祥和安宁中开始的。《长津湖》的开篇给了我们一幅江南水乡渔舟唱晚的画面,宁静划动的小船使观众感受到一场战争结束后士兵回乡的甜美。这里有着普通人对生活的憧憬。新中国成立了,战士的希望是为父母建一所房子。对于一生都生活在船上的渔民来说,在陆地上有自己的房子是了不起的理想。时代背景与人物前史都有了交代,但这一切随着那个传达命令的声音被终结了。此时,我们想起了千里带回家的大哥百里。战争的延续打破这个普通人家的美好生活。为了下一代不再打仗,我们必须去打这一仗——这是战争与和平的哲学思考,影片从一开始就在回答着。而三兄弟的传承关系又在表达着“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一中国传统理念。一个小家与一个大家,承载的是家国情怀。

这里还想说说武器。我们都知道抗美援朝战争是我们经历的第一场现代战争。我们直接面对世界上第一军事强国的现代化装备,而我们落后的武器装备在当时不可同日而语,战争的惨烈是可想而知的。战后有美军士兵回忆当年的对战状态说,面对志愿军战士的武器装备,自己的攻击不像是战斗,而像是屠杀。这对于一个基督徒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但是志愿军却坚持下来,并且取得了胜利。这种义无反顾,让美军士兵难以理解。我想说的是武器的展示,应该还有另一层意思。影片中无时不在的飞机、炸弹炸起的烟火,还有志愿军战士仰望天上飞机时那种无奈与不甘的目光,让我们思考武器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多年来我们强调的是小米加步枪,以劣势的武器战胜装备精良的敌人,可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武器装备的落后让我们付出了惨痛代价,那么多年轻生命溘然逝去。所以影片中对武器的表现,不仅仅意在突出战争的惨烈、战士们意志的顽强,这场战争对于我们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是有启迪意义的。

与之相关的还有后勤保障。我们的对手不仅有强大的武器装备,而且还有最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长津湖》中有一个感恩节美军吃火鸡的场面,这在以往的抗美援朝影片中没有出现过。对于美军的后勤算是正面表现一下,而非常少有地用平行蒙太奇表现志愿军雪地啃冻土豆的场景。两组画面对比让人们看到了科技的差距。所以现阶段强调对工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尤为需要。

炫酷的场面可能是影片花钱最多的部分,其实这部分让人惊喜的地方反而不多。过多的音效稍显堆砌之感。值得一提的是,肉搏战一场戏非常精彩。我们印象中的美国兵要么是骄横、只会啃鸡腿的少爷兵,要么是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完全没有战斗力,被志愿军一冲即垮。《长津湖》设计的这场两军近身肉搏的戏,让我们捕捉到了很多信息,我们的敌人不是草包,敌人并非不堪一击。没有那些装备的情况下,他们也是一伙强敌,要战胜他们,只能比他们更强,付出更多的努力。这场戏看得人揪心,那种你死我活的较量比漫天的烟火大炮更震撼。

《长津湖》上映数日,票房一路飙升,正向着国产片第一的前景挺进,同时引发了人们对战争电影的大讨论。除去极少数攻击性的言辞外,大多数评论对战争片的进一步发展都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这些对于当下战争电影的创作应该是有宝贵意义的。

2021-10-13 □张 东 1 1 文艺报 content61963.html 1 《长津湖》与当代战争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