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新作品

盐城印象:红·绿·蓝

□许 晨

如果有人问:城市有颜色吗?

我的回答是:有!

不是吗?你看,我们每到一座城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银灰的建筑物、黄红的广告牌,抑或是碧绿的树木草坪等。其实不尽然,颜色包含着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凝聚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民俗和地域特色。

金秋十月,我随中国作家采风团来到了江苏盐城市,虽说是首次造访,但早已知晓这座以盐立城的城市。盐城地理上属于“苏北”,曾因贫穷落后不受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似乎也不如“苏南”。尤其濒临黄海,却缺乏“海洋城市”的声誉。然而,此行却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认知。

盐城,一座有着太平洋西岸美好滩涂的海滨城市,一座经济社会高速崛起的平原城市,一座历史人文璀璨辉煌的文旅城市。不过,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盐城的颜色:红、绿、蓝,醒目而美丽。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这四句义愤填膺、怒火满腔的诗行,出自于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之手。1941年,他是中共中央驻重庆代表,惊悉国民党军制造“皖南事变”,愤笔疾书声讨刽子手。多么惨痛的一页啊!抗战将士惨遭围剿,军长叶挺被扣,政委项英牺牲。为了粉碎敌人阴谋,延安迅速决定:重建新四军,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

苏北盐城,就这样昂然走进了中国革命史册,作为新四军军部重建所在地,巍然屹立在广袤的黄淮海平原上。后来成为共和国主席和元帅的领导人率领着这支铁军,冲锋陷阵,继续在抗击日寇和解放全中国的战场上鏖战……

如今,盐城人民为了永远缅怀那段光荣的历史,精心建设了一座“新四军纪念馆”,成为这座城市的红色地标。这天,我们一行前来参观拜谒。纪念馆正门上方东、西各有一幅“新四军盐城重建军部”和“新四军八路军会师”的花岗石雕画。我们怀着崇敬虔诚的心情,一步步走进展馆。

大厅正中间,树立着一尊泛着青铜之光的塑像,一位指挥员高举驳克枪呐喊着,身旁几名手持步枪、挥舞旗帜的战士正在冲锋。下刻四个大字:铁军忠魂。他们是新四军将士的代表,在这里凝聚成一个民族的魂魄。曾经有着十几年军旅生涯的我,深深地向前辈们鞠躬致敬。

全部展馆分为六个展厅,展出了新四军在华中坚持敌后抗战8年的1000多幅照片、大批文物史料及一批铁画、泥塑、油画等文艺作品。形象地显示了“进军华中,开辟敌后抗日战场”“重建军部,全面加强部队建设”“坚持抗战,纵横驰骋江淮河汊”“反攻作战,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等四大部分的内容。

其中,最使我心灵震撼的是“九女投河”的惨烈壮举。1941年7月,日军调集重兵发动了大规模扫荡,我军在痛击敌人之后撤出了盐城。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的400多名师生,也分成两个队,向盐城楼王庄一带水网地区转移。其中二队由优秀作家丘东平、许晴和音乐家孟波带队。7月24日,他们走了几十里路,来到汹涌的皮岔河桥头,正要过桥时,突然遭遇日军。刹那间,密集的枪声响了起来。许晴、丘东平在掩护队员撤退时不幸中弹牺牲。一些队员冒死冲出了重围,但有八位女学生被堵在了桥头,鬼子狞笑着向她们靠近。

为了不被日军侮辱,系党总支委员李锐挥着拳头说:“同学们,宁死也不能让敌人活捉了!”猛地跳进了河中;戏剧系女生班长叶玲紧随其后,第三个是女学员宋莹,一个鬼子举枪刺来,水面涌起一片鲜红。其余5人王海纹、方青萍、李馨、季慧、姚瑞娟高喊着:“同学们,要死死在一起!”相继跳河。

《救亡日报》的女记者高静见状,怒斥日寇,也愤然跳水赴难。敌人见状十分恼怒,把她们的尸体打捞上来,残忍地用刺刀挑破肚子。

悲呼!壮哉!苍天落泪,大地呜咽。我走到记录她们事迹的展板前,望着那些年轻美丽的面孔,虽说由于年代久远有些模糊了,但她们宁死不屈、抗战到底的英雄形象,永远是那样的光辉灿烂。

这片看似平静的土地上,曾经涌现出诸多与敌人殊死搏斗、气贯长虹的英雄传奇。可歌可泣。盐城县曾一度改名为“叶挺县”,纪念这位新四军的首任军长。而今,全市还有128个乡村以烈士的名字命名,各区县乡镇矗立着不少纪念陵园,每到清明国庆等节假日,一队队青少年学生、职工、公务员前来扫墓宣誓。

红色的基因已经深深融入到每一代盐城人的身心中,为建设一个欣欣向荣的新盐城,注入了勃勃的生机和巨大的活力。

这是在哪里啊?是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笔下绿野中的《瓦尔登湖》吗?是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谱写的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吗?

当我们乘坐着观光车,沿着绿树成荫的小道蜿蜒前行时,只见一片片高高的水杉、翠竹遮天蔽日,各类观赏林木花卉和造型别致的树塔、木屋点缀其间,阳光透过枝叶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谱,斑斑点点,犹如遁入变幻莫测的童话世界。

然而,你可曾知道:在半个多世纪之前,这里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盐碱滩吗?海风呼啸着掠过,白茫茫的碱霜混合着沙尘漫天飞舞,水是咸的,地是板结的,那时别说树木成荫了,就连生命力极其顽强的小草都艰难生存啊!

如今却“长”出了华东地区,不,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平原森林——黄海森林。60万株水杉,300万株青竹,30万株意杨,40万株银杏,10多万株女贞、榉树、棕榈、落羽杉、广玉兰错落有致。628种各科各目的植物、342种禽鸟和30多种野生动物怡然自得。这里,就是盐城市下辖的东台市黄海国家森林公园。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倘若你问道:什么是人间奇迹?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眼前所展现的就是人间奇迹!那么,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呢?是一些怎样的人创造出来的呢?我们沿着林荫小径走着,看着,倾听着……

1965年10月,一辆卡车打破了东台县沿海荒滩的寂静。尘土飞扬中,是18张年轻的面庞。为了充分利用沿海荒滩的土地资源,解决生产生活用材需要,东台县委县政府决心在这里建设东台林场,计划招收25人,最后只来了唐锦富、徐同生等18名青年,也就是后来人们口中的“十八勇士”。

“太阳一出冒盐花,大风一吹满天沙;蚊子都有苍蝇大,蜈蚣毒蛇满地爬……”这几句顺口溜,是他们当时生活工作环境的真实写照。十八位先行者白天割茅草翻滩地,晚上就在草棚里打地铺。吃的是糙米,就的是咸菜,长期缺乏营养,有的人年纪轻轻头发都白了。但他们咬紧牙关,没有一个人当逃兵。盐碱滩要种树,需要先改土。大片的茅草被割去,土地被翻了个底朝天,种上了耐碱性苕子,长成后再翻垦成基肥,洒下了刺槐种子,两三周便出了绿芽,星星点点,进而繁衍成片……

六十五万余亩荒滩,只种刺槐是变不成林场的。拓荒者们尝试过许多树种,有的插苗,有的移栽,一次次较量,一次次失败,大家忧心如焚。这时显示出了科技的力量。1968年,林场迎来了首位大学生朱龙山。这位戴着眼镜的文化人,有知识又能吃苦,出手不凡。

首先试种竹子,为保持竹苗根部的水分,随挖随栽,竹子成活率达到了90%。继而,从江都购买了水杉小苗,上段剪杆扦插,下段排植,不停地喷水,保持苗上有水珠。羽毛般的新叶渐渐萌出了,盐滩上长出了水杉,整个林场沸腾了!

凭借着这股劲头儿,东台林场变成了国家级的黄海森林公园,铸就了“艰苦奋斗、科学求真、守正创新、绿色发展”的“黄海林工”精神。蓦地,我联想到了名闻遐迩的“塞罕坝精神”,异曲同工。这里的“十八勇士”开拓者形象,有口皆碑。而我却更愿用《沙家浜》中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精神来形容——“十八棵青松”,“枝如铁,干如铜,蓬勃旺盛,倔强峥嵘”,带动大家筑起抵御风沙、造福桑梓的绿色长城。

这种“黄海林工”精神,已经在盐城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结果。我们游览大纵湖东晋水城,看到了沿湖周边的草木葱茏;我们徜徉“荷兰花海”景区,看到了田园、建筑、花海构建的异域风情;我们参观“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的恒北村,见识了“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泉”的乡村振兴。

层林叠翠、绿满天涯。一代代盐城人正是这样撸起袖子加油干、迈开大步向前冲,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指引下,用青春和热血描绘出永恒的春天……

人们一说到海洋,往往在眼前展开一片波翻浪涌的蔚蓝色,比如那首著名的讴歌海军战士的歌曲就唱道: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祖国的海疆壮丽宽广……

我在山东青岛生活工作,蓝色是这个城市的主色调,自然而然认为大海就是水天一色。尽管她所面对的海域叫做黄海,但离不开“蓝”字,近海是浅蓝,远海是深蓝。

老实讲,过去如果有人说盐城是海洋城市,我还半信半疑:对这里“海”的概念比较薄弱。事实上,盐城有江苏省最长的海岸线和最大的沿海滩涂。况且,自古以来就是盛产海盐的地方,是一座地地道道的海城。那为什么在人们意识里,这里的“海”不太知名呢?

究其原因,这里的海滨与青岛、厦门等基岩海岸不一样,是由古黄河和淮河水系冲积形成的泥质海岸,遍地滩涂,海水浑浊。因此,难以开展游泳避暑、休闲度假等活动,也就少有传统的海滨风光。但是,盐城的海具有别样的风景、别样的文化。

我们在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盐城生物圈保护区,看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丹顶鹤在自由翱翔;在大丰“中华麋鹿园”,走近那些可爱而珍贵的麋鹿。尤其在东台条子泥风景区,通过高倍望远镜,观看滩涂里种种水鸟,那世界仅存600余只的“勺嘴鹬”——因其嘴部像只饭勺而得名,令人心旷神怡。

这就是盐城别样的海,拥有独树一帜的资源和魅力。她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食物众多、水草丰茂,成为珍稀生物的最爱。每年大约有近300万只候鸟迁徙休息,可谓是“候鸟天堂”。2019年7月5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这里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之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这种独一无二的美,被世人誉为“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而这种美,不仅仅是大自然的厚爱与馈赠,也是这里的人们不辞劳苦、精心保护的成果,甚至付出过热血和生命的代价。

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一首名为《一个真实的故事》的歌曲动人心弦。歌中咏叹的女孩徐秀娟,为寻找受伤的丹顶鹤而滑进沼泽不幸牺牲,就发生在盐城湿地珍禽保护区。据说,那年清明,一群丹顶鹤行将横空北上时,在徐秀娟墓前久久盘旋。几十年过去了,她永远是盐城人的骄傲和楷模。我在“徐秀娟纪念馆”里,看到当年她抱着小丹顶鹤喂食的照片,那么年轻美丽。恍惚间似乎产生了幻觉:她并没有化作仙鹤飞走,而是还在这里工作、生活。

湿地是盐城人最宝贵的家底,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视保护生态环境为“生命线”工程,积极践行生态文明思想。他们出台了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把茫茫滩涂变成了一级管控区。

人与海洋、人与自然,完全可以和谐相处,共存共生。这就是盐城的海告诉我们的哲理。而今,盐城人响亮地喊出“面朝大海向未来,绿色转型作典范”的口号,因海而兴的城市,正在以新的理念和姿态向海图强、走向深蓝。

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颜色,优美而独特的“城市色彩”,不仅会让居住在此的人们感到骄傲与自豪,也会让外来者念念不忘,恋恋不舍。如果说“红、黄、蓝”是美术中的三原色,画家据此能够调配出多种色彩,绘制美不胜收的图画,那么“红、绿、蓝”则是色光中的三原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呈现各种光色和变化。正是这“红色历史、绿色植被、蓝色海洋”成就了大美盐城,生态盐城。自然,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或许还不能完全包含她的所有惊艳。可对许许多多的观赏者来说,足以刮目相看了。

2022-01-12 □许 晨 1 1 文艺报 content63281.html 1 盐城印象:红·绿·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