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

以红色文学推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

□张 凯

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实施‘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编排展演一批以革命先驱为原型的舞台剧、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歌舞音乐、以革命文化为内涵的网络作品;有效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红色文学是作家们创作的与革命战争年代等特殊历史背景相关联的一种特殊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历史性、人民性,并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红色文学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诞生,是中国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将红色文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感受红色文学中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伟大的民族精神、抗争历史,有利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红色文学的丰富价值

红色文学不是脱离当下、束之高阁的历史文学作品,而是根植于历史、映射于现实的具有强大时代生命力的作品,是共产党成立以后那些能够反映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坚韧不拔的革命奋斗精神的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审美价值,因其背后的厚重红色历史与承载的丰富的红色情感,也具有巨大的思政教育价值。

首先是红色文学的当代审美文化教育价值。红色文学的创作,由于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创作人常以当时或宏大、或悲壮、或感人的革命、建设场面事件为主要创作题材,记录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民族富强最可歌可泣、深切感人的历史场景,具有极大的审美教育价值。这种审美教育价值的获得,从理论层面来讲,源于这些作品灌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表现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磅礴伟力。红色文学的兴盛,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同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成为我国红色文学萌芽和发展的指南针。红色文学中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精神内核,也构成了利用红色文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红色文学中蕴含的崇高理想精神和丰富的审美体验,对当代大学生的高尚审美情操的养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物质文化高度发达、功利主义极易滋生的当代,红色文学是特定时代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审美取向的再现,其中蕴含的是人们在艰难困苦时期对理想、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特定的精神审美符号,无疑在当下仍然具有巨大的能量。如毛泽东同志创作的一系列词作,诞生于山河破碎沉沦的年代,一方面感叹了锦绣河山的壮美,一方面抒发了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对当代的读者仍然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其次是红色文学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红色文学记录了无数革命烈士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记录了无数劳模为建设新中国付出汗水乃至生命的故事,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都是当代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宝贵精神财富。推进红色文学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对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美好精神家园的建构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白杨礼赞》中勾勒的北方军民朴素务实又追求上进的革命精神、《驿路梨花》中解放军身上伟大的奉献精神……这些崇高的中国精神无不可以带给当代大学生以精神的振奋和涵养。同时,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挖掘红色文学中的思政元素,有助于拓宽思政教育的载体,丰富思政教育的教育形式,增强思政教育理论的说服力。例如,通过讲述和演绎红色文学中那些鲜活的红色故事、让学生朗诵那些极具感染力的红色文学文本等方式,必然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感悟其中的红色精神,最终达到增强思政教育实效的目的。

创新以红色文学推进思政教育的路径

正如上面所述,红色文学是在当代仍然具有巨大生命力的文学。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随着社会观念的变迁,一些人对红色经典有一定的误解,年轻的大学生群体和革命话语背景相分离,数字时代传媒形式对文学传播提出了重大挑战,红色文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面临着一定困难。推进红色文学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可从以下几个路径进行探索。

坚守红色文学的深刻价值定位,发挥红色文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红色文学毕竟是一种文学形态,如何提炼、挖掘出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点,构建红色文学背景下思政教育话语体系,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首先,高校教师应深入开展红色文学相关的史料和理论研究,如红色文学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研究、红色文学中的精神体系研究等等。在此基础上,应寻找红色文学价值体系中与当前思政教育理论课内容的契合点,深化和丰富当前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将红色经典元素引入高校思政课堂,传递红色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发挥出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功能。

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丰富红色文学教育的传播载体。一是可将红色文化引入高校课堂,加大红色文学作品的比重,更好地贯彻高校思政教育的课程理念。二是创新红色文学教学模式,开展红色体验式教学,帮助学生深度汲取红色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例如,通过朗诵、演绎、品读、演讲等系列方式,变革学生在课堂学习红色文学经典的方式,通过开展红色校园活动、开展红色实践研学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红色文学的理解和感悟。三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以数字互联网技术助力红色文学教育。当今时代,大众审美过程和认知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作品的传播已由早期的书籍、报刊等文本传播向电子文本乃至视像的融合转变。移动互联数字技术的出现使经典文学的纸质传播在人们追求直观感受、浅层审美体验的移动数字时代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颓势,但电子文本乃至融媒体技术的出现,使经典文学的传播广度也得以增大。因此,除了思政课堂教育,创新性地利用数字互联网技术推进红色文学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利用好学习强国、大学生慕课等平台,或开发高校自有的信息媒介平台,如微信公众平台,引导大学生观看红色文学作品改编的数字电影等各种方式,以推动红色文学教育。例如,近些年出现的革命题材影视剧,生动塑造了革命前辈们的英雄形象,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了人们记忆中的红色经典,并引发了群众的情感共鸣。教师可有目的性引导学员观看红色电影,并由此开展红色文学教育。

传承红色经典,推动红色文艺作品的再创作。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本身包含的丰富文化信息和情感内涵,也与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焕发的新内涵、新生命力有关。高校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学经典中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让其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焕发出更强大的活力,这就需要高校文艺工作者、相关协会组织自觉站在传承红色文学经典的立场上,用新时代的视角解读经典乃至创作出更多具有红色底色又富有时代特征的新版红色文艺作品。尤其是在当下网络文艺火爆的背景下,鼓励大学生在充分尊重历史和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出一批符合时代发展脉络的红色文学、文艺作品,实现红色文学的现代性转化。

(作者系宁波财经学院基础学院讲师)

2022-01-24 □张 凯 1 1 文艺报 content63417.html 1 以红色文学推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