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相对于西学的概念,学者季羡林认为,我们国家56个民族全部的文化财富都可称为国学。国学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反映,代表的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的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力量。而国学经典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些具有强大时空穿透力的典范性著作,例如大家熟知的诸子百家著作、十三经、蒙学著作等,它们是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和学术思想的结晶。国学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们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的文化特质、精神高度和巨大的现实意义,使得他们具有跨越时空、跨越民族的生命力。我们要阅读国学经典,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思想教育的养分。对个体的人而言,国学可给予我们丰厚的精神滋养;对整体的国家而言,国学经典中的思想智慧精髓乃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支撑。
国学经典中的思想教育资源
阅读国学经典,研究国学经典,并不是抱残守缺、复古倒退,而是通过吸收其中的精髓内容以面向未来、启示未来、创造未来。国学经典中的主要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知识层面,即国学经典中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这也是其最基本的内涵。二是学术与记忆层面,国学经典是中国历史的文化传承和学术记载,包含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经济、哲学以及音乐、建筑、术数等方面的内容。三是道德与人生价值的层面,如儒家所倡导的礼义仁智信,这是中华民族基本的道德准则。“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等等都包含了中国古代圣人先贤的处世之道、修道之学。四是民族的精神层面,例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就表达了团结一致、共御外敌的爱国主义情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等等都表达出了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表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养料。由此可见,国学经典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知识教育资源,更是有着深厚的立德铸魂思想教育资源。
国学经典中的思想教育功能
国学经典的思想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传承中国精神。“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国学经典中蕴含着大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从中可以汲取民族发展的力量。二是立德树人功能。通过传播国学经典,将其渗入校内课堂、社会课堂,有助于读者深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良好品格,涵养心灵,增强民族责任感。前者为社会国家价值的体现,强调民族精神的存续,后者为国人品德和精神价值的体现,着眼于个人生命的发展,塑造有价值意义的人生,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但开发国学经典中的思想教育功能,关键在于科学地把握其中的教育价值,并正确合理对经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当前,国学经典诵读热广泛出现,但也引发了一些议论,其核心问题便是不能正确把握国学经典中教育功能的尺度,不能很好区分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和娱乐价值,以致将国学教育变成一种形式化、功利化的产物。一方面,部分人过分强调了国学经典的政治功能,最终使得国学经典成为“高高在上”、与人民群众相脱离和疏离的东西。另一方面,部分人哗众取宠,过分强调国学经典中的娱乐功能,美其名曰“国学经典学习”,实际上却是在打着国学的幌子做着庸俗化甚至背离国学经典教育初衷的事情。同时,要谨防功利化和形式化主导的国学教育。国学经典不是功利的载体,不是形式主义的附庸,从教育内容上,不能简单地把国学经典的教育理解为弹弹古筝、背背唐诗宋词、练练武术,也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儒家的教习。现在很多幼儿园或者国学教育机构,利用国学教育的招牌,要求孩子们每天为家长洗脚请安,每天打坐诵读,却无法真正达到知与行的合一,从而使国学经典的教育落入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俗套。
国学经典思想教育功能开发策略
那么,如何合理开发国学经典中的思想教育功能?这是一个复杂而且系统的工程。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课堂教育作为青少年群体启智铸魂的主阵地,当首先重视课堂教育。在不同教育阶段,普及国学经典,发挥国学经典的思想教育功能,需要坚持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更新教材、课外读物等教育内容,开发教育平台、创新教育模式。在中小学阶段,可充分将国学经典中的思想教育资源融入语文课堂、思想政治课堂,这就需要教材编写人员、教师等充分重视国学经典的积极性教育功能,合理适量将国学经典内容编撰开发融入到教学内容体系中去。在大学阶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功能,将国学经典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与当前思政教育理论充分融合,以实现国学经典的立德树人功能。同时,开设相关选修课、精品课程等,也是高校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良好方式,使学生不但了解经典而且能解释经典、践行经典。而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则应当主动丰富自身的国学知识涵养,培养自身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高尚的品德节操,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做到言传与身教相统一。
除了课堂教育,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也是领悟国学经典、汲取思想教育养分的重要方式。所谓实践出真知,人的正确思想来源于具体的社会实践,开展国学教育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需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相结合。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国学经典辩论赛、国学讲座、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等,都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对经典国学学习的兴趣,最终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国学的熏陶,实现丰厚知识的沉淀、美好情感的养成和高尚精神的铸造。
再者,开发国学经典中的思想教育功能,应充分发挥当今网络媒体、数字技术的作用。当今时代,教育的媒介、形式在科学技术发展、信息传媒技术变革的背景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不再只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而是更多地融入了网络时代的媒介教育的元素。这是因为,教育本身是一项教育信息传递的过程,由于信息传递的媒介发生了变化,教育的形式也就自然而然发生了变化。在信息技术时代,国学经典的教育也应充分借助网络数字技术,将国学经典教育由口头传播向智能传播转变,由纸质传播向数字传播转变,实现国学经典教育的受众范围最大化、教育效用最大化。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把控好媒介平台,例如设立专门的国学经典教育平台,推送优质国学经典教育资源,并做好网络信息的审查工作,防止国学经典低俗化、功利化。
(作者系宁波财经学院讲师,本文为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时空演化、风险画像与应对研究”[编号2022N90]、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项目“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视域下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应对研究”[编号19TZTSKC01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