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新作品

闲话艺术 与学问

□孙青瑜

某个抖音号上这样说:“一天背一首古诗,一百天后,就能让你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真不知道这个“抖家”所说的“诗书”是什么样的学问,背一百首古诗就能背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神效。

艺术不是知识,艺术只是审美的对象。

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增长,靠的不是什么古诗和名句。艺术的本质是审美,不是背诵。把唐诗宋词背得滚瓜烂熟,也不一定能增长智慧,也不一定能够对那些古诗和古词形成审美。因为古诗词里涉及的知识非常渊博,大家都读屈原,可没有深厚的中国古典哲学基础的人是读不懂屈原的。杜甫也是妇孺皆知的大诗人,杜甫的律诗代表着中国应用音韵学的巅峰,如果没有深厚的应用语言学基础,也是一样读不懂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没有庞大的知识结构支撑阅读,就是读一万遍,也无法理解诗中之义。艺术不是知识,但并不代表艺术里没有知识,也不代表艺术里没有知识的应用,像绘画艺术里的光学、数学几何,音乐学里声律学、语言学,文学里的语言学、心理学、图像学等,都是艺术家进行创作时必备的基础知识。

当然艺术本身也是一门大学问。关于这门大学问,在现代派艺术更加凸显它的存在,艺术虽然不是知识,但知识却决定着艺术审美。艺术里不管有多少知识和应用,都是为了更有力更明晰地审美,而不是为了把审美变得更加复杂、更无力、更模糊。艺术利用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艺术,艺术的本质不是贩卖和灌输知识,而欣赏艺术却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比如《芬尼根的守灵夜》,如果没有物理学、音乐学、语言学的了解,是读不懂的;再比如《追忆似水年华》,如对神经认知学一窍不通,不一定真的能读懂这本书;《红楼梦》里的各种知识,让无数学者研究一生,直到今天也没能穷尽“红学”种种全貌。

记得一个小说家说,他读《庄子》一类书,越读越厚。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书越读越厚,越读越难呢?因为缺知识。不知道的太多,典籍里每一句话的背后,甚至每个字的背后,都是你还不知道的知识体系,肯定越读越厚。当知识结构支持了阅读,书是越读越简单的,越读越薄的。学问就像杜牧说的“丸之走盘,横斜圆直,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知是丸不能出于盘也。”学问再驳杂,其实也万变不离其宗,研究透了,才能真的明白“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深意。世界上没有复杂和高深,之所以觉得高深复杂,是因为还在“为学日益”的路上。

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是必要不充分的关系。也就是说,技术不一定是艺术,但是艺术一定离不开技艺。庄子的“道进乎技”并不是诠释艺术概念的名言,但可能是比较贴切的解释:艺术是技和道的结合物,为达“道”而技术,用技术而达“道”,就是艺术。

技术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支撑,艺术和艺术家的思想如何表现出来?就是用具象的技术来表达抽象的认知。正如庄子所言,“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反之也是一样,没有强大的具象能力,也成不了大哲学家、大科学家,更成不了大艺术家。虽然艺术和哲学都是抽象表达,但是表达方式并不一样。哲学是直接用抽象验证具象,而艺术则是通过具象表现抽象。

艺术和技术的区别在于,艺术从细微到整体的表达,都要有“技进乎于道”的部分。技术不需要抽象努力,也可以没有哲学认知的表达,但是艺术一定是有哲学表达。也即是说,一个好的技师,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一个一流的哲学大师,也不一定是一个好的艺术家;但是,一个好的艺术家,一定是一流的技师,外加一个知之能道的哲学家,二者必须兼备一身,缺一不可。

回首中国艺术史,对技术最重视的是戏曲艺术,从口法到润法,是每一个伶人入门的必修课。次之就是绘画和诗词。沈从文有一篇文章叫《技巧的价值》,他说:“作家应当作的第一件事,还是得把技巧学会。因为艺术同技巧原本不可分开,莫轻视技巧,莫忽视技巧,莫滥用技巧。”然后,他又对“技巧”一词加以诠释,“技巧,真正意义应当是选择,是谨慎处置,是求妥帖,是求恰当。”不管学识多广、技能多深,都是为道高一尺、技高一丈地进入应用,而不是单纯地炫技。

技术和道术在艺术的关系里,大致就是:道明一分,技精一筹,技胜一尺,道盛一丈。正如老子所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艺术需要技术和知识,但是某种程度上艺术的世界里又是没有技术和知识的。换句话说,不管有多少技术应用、知识借用,都是为了更加有力、更浑然天成地建构自己的艺术宇宙,更明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相比而言,哲学和技术越努力越容易,而艺术,却越努力越难,难就难在她是哲学和技术的嫁接。嫁接到浑然天成并生机勃勃,也许是艺术家一生需要为之奋斗的高标。

2022-04-13 □孙青瑜 1 1 文艺报 content64386.html 1 闲话艺术 与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