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是王旭烽的新作,这部新作和她20多年前的《茶人三部曲》一脉相承。作为新作,单独欣赏已是韵味绵绵;如将它与《茶人三部曲》合在一起来读,你就会发现王旭烽的“茶人世界”更加完整了,其思想和艺术的境界更为完美。
这是一部深刻阐释“茶精神”的小说,也是一部形象的中国现代茶叶发展史。这些都是非常宏大的内容。宏大性,是王旭烽的《望江南》以及《茶人三部曲》的最突出的特点。
茶,本来是最日常的。以茶为题材,最适宜表现日常生活和日常形态,写人生和人性。但王旭烽写茶,不在日常性上立意,而是追寻宏大的主题。
茶的本性是平和的,酒的本性是激烈的。茶与酒也许构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王旭烽是将平和作为茶的基本精神特质来写的,小说中的两兄弟哥哥叫嘉和,弟弟叫嘉平。小说中还有这样的话:“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向来是把人与世界的理想境界称为‘和’。和为贵,而茶作为‘和’的象征恰是最合适不过了。”这些都展现了王旭烽对茶的注解。
小说最终还是写人的,在王旭烽看来,茶的本性就代表了中国人的典型性格,茶精神也就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小说中一再论证了中国是茶的故乡,还说外国人叫中国是“CHINA”,这个CHINA不见得是指瓷,而是指茶。茶是CHINA,瓷也是CHINA,这真的很有深意。不妨将其理解为茶是中国人的里子,瓷是中国人的面子。里子加上面子,才是完整的CHINA。所以我很欣赏这部小说中的细节。小说中还有一处细节也佐证了这点。杭家在“祭灶”那一夜相聚时,杭嘉和提议大家“正经喝一次茶”。怎么才是正经喝茶呢?就是要选用合适的杯子。他为新来的曹家远和杭盼挑选了一套宣窑青花茶碗。这套茶碗的瓷胎洁白细腻,用南洋输入的“苏泥勃青”青料施于釉里,烧成后色料深入釉内,清晰明丽,上面还有张岱的铭文。张岱不是王旭烽随意拿一个古代文人来充数的,张岱也是一位精于品茶的文人,他喝茶时就非常讲究茶具。
为了充分阐释茶的“和”精神,王旭烽在不同人物身上塑造出不同的性格。中国人的“和”精神并非拒绝浪漫和热烈,只不过这种浪漫和热烈会以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中国人对茶的处理方式以及中国人身上体现出的茶精神,决定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日常审美情趣。“和”成为“杭嘉和们”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这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展现。这是一个方面。但这还不是小说的重点,其重点是与宏大有关。
“宏大性”是这部小说的突出亮点。中国人是怎么以茶精神去处理宏大事件的,尤其是那些关乎国事民事以及大是大非和大义之事。这时候,“和”转化为一种韧劲、一种坚毅、一种沉稳、一种坚守。不同人物身上体现的“面”不一样,但他们汇合起来就共同构成了一个“和”字,这就是茶精神。这是王旭烽这四部小说的最大贡献,即写出了茶的宏大性。
《望江南》为了充实宏大性的内涵,便采取了将虚构与历史真实衔接起来的方式。小说直接写到了大量的历史真实人物,如蒋介石、周恩来等,这些人物还只是以插曲式的方式侧写了他们的零星片断。还有一些人物是贯穿在情节发展之中的,如吴觉农、陈仪、竺可桢、陈布雷等。我发现这也是当代小说叙述的一种趋势,即在虚构故事中引入非虚构的内容,让真实的历史场景与虚构的空间相重叠,让真实的人物与虚构的人物一起来还原历史。这当然体现出一种新的小说观,它去除了虚构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隔阂,让读者在似真似幻的境界里去体会小说所讲述的故事。
最近艾伟与金仁顺的一篇对谈中也谈到这个问题,金仁顺新写的一批小说也有这种倾向,艾伟认为金仁顺这样写是想“创造一种不是虚构之虚构的效果”。但王旭烽似乎并不是要追赶时尚而在小说中引入真实人物的,因为她在小说观上仍然遵循着《茶人三部曲》中纯正的现实主义。她采取将虚构与历史真实衔接起来的方式完全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内涵。小说写的是茶,是一部关于茶文化的小说,但王旭烽不是为文化而写文化,她是要通过茶文化去写中国近百年来的伟大的历史变迁。
小说的一个基本主题是“茶运连国运,茶业助国兴”。而《望江南》所涉时间段约为1945至1965年,这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历史时段。国家命运的走向往往会集中体现在重要历史人物的行动上,因此王旭烽要反映茶人和茶业是如何与国运和国兴联系上的时候,就感到直接让历史人物加入进来将更有助于这一主题的表达。
当然,这也就带来一个在叙述上如何让虚构与非虚构衔接得自然、完美的问题。在如何处理这一问题上明显区分出严肃文学与网络文学的不同态度。网络文学用穿越、架空等网络规则轻松地消解了这一问题,但严肃文学则是将此视为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挑战。看得出来,王旭烽在这方面还是费了一番心机的。比如小说中写到周恩来1957年陪苏联的伏罗希洛夫参观杭州茶乡。王旭烽详细写了这段历史真实的事件,同时巧妙地将杭嘉和的行动嵌入这一事件之中。但同时,她并不会以虚构去改变历史的真实度,并不会写杭嘉和与周恩来有直接的来往,而是写杭嘉和因要给盖叫天家送茶,盖叫天一向是喝杭家的龙井的,没想到他去送茶时,正好是周恩来一行去盖叫天家。这让杭府一家人围绕周恩来热烈议论了起来。
还有吴觉农这一真实人物形象的处理也非常好,王旭烽大胆地让吴觉农加入到杭嘉和等虚构人物的故事里,既通过虚构人物烘托出吴觉农的光彩,也通过吴觉农的真实历史更加夯实了小说的主题。吴觉农被誉为“当代茶圣”,他大概是第一个写文章论证了中国是茶的故乡。还有写陈布雷为自己在杭州找一处葬身之地的轶事,这本来是当年陈布雷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时,与夫人一起在虎跑寺喝茶,看到周围的景色而心生感慨,希望死后能埋在这里,他的夫人后来真的就在附近买了六亩地。王旭烽则将这段轶事安置在杭嘉和身上,不仅很自然,而且故事也非常精彩,对于塑造杭嘉和这个人物很给力。当然,如何使虚构与非虚构相衔接的叙述更加圆熟,王旭烽还可以再细加打磨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