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文学评论

追梦的乡村与逆风成长的少年

□徐晓华

李新勇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了,不管是从题材主题,还是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都延续了这几年他的创作风格,可见,李新勇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学个性,对自己的创作有了自信,这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是一件十分不容易而值得高兴的事。

如果要对李新勇的创作个性作一个归纳,我觉得那就是现实主义,就是对时代的关注、对社会的思考、对劳动者命运的同情,也是对自己生活积累不断地开掘。从《黑瓦寨的孩子》中,我们看到了李新勇在他近期的中短篇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场景,西部、农村、城市;看到了那些熟悉的人们,背井离乡的打工者、农民工、留守的老人与孩子;看到了熟悉的故事,进城的人有进城的不易,在乡的人有在乡的艰难,农民工子弟的上学难题,打工的人看上去好像挣了几个钱,但一场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几个字在电脑上敲出来不难,但是,它们在现实中对应的人物与故事却是悲惨的。

我很佩服李新勇这种写作态度与写作策略。这些年来,我们总是被创新、被陌生化追赶着,唯恐写出的东西是熟面孔,会被别人认出来甚至被自己认出来。殊不知,文学艺术有文学艺术的规律,精神生产有精神生产的道理。创新与陌生固然重要,守成与重复也同样重要;创新需要勇气,守成更需要勇气。什么是经典?什么又是经典化?经典意味着传统,意味着再创作、再生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IP的开发。对一种文艺产品的反复开发就是它经典化的过程。没有经典化就没有经典。这在宏大漫长的文艺史上是这样,在局部的文艺构件(如文化、手法、语言上)是这样,而对一个作家来说,就自己的创作在题材、主题、风格上的反复尝试、打磨,使之完美、成熟也是这样。我相信,对这样的文艺之道李新勇是明白的,正因为如此,他这几年的创作才如此坚定,目不斜视,心无旁骛,终于有了这样的规模,有了一步一个台阶的进步与提升,有了这样成熟的作品,难怪《黑瓦寨的孩子》一出版就产生了不俗的影响。

当然,我这么说绝不意味着这部新长篇是李新勇近年创作在同一层面、同一维度的重复。比如,与他的上一部长篇《风乐桃花》相比,这部作品在题材的广度、主题的深度与叙事的侧重上都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如果说《风乐桃花》更重在进城之城,那《黑瓦寨的孩子》则重在进城之后的返乡;如果说前者重在农民工进城后的生活,那么后者则重在依然在乡的人们的创业;《风乐桃花》重在农民视角下的城市社会生态,《黑瓦寨的孩子》则重在以城市的视角,以现代化的视角去思考乡村振兴这一新时代的重大实践。

在主题上,这是一个大的腾挪与转换:当我们还在关注王前程、唐锦绣夫妇的命运的时候,小说叙述的重点已经转到了他们的孩子王嘉裕的身上;当我们还在为唐锦绣的重病担忧的时候,故事已经转移到了遥远的黑瓦寨;当我们以为这肯定又是一部农民工进城的作品,其实,小说为我们讲述的是不服输的农民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而改变家乡命运的努力,发展经济,扶危济困,他们搭上了信息化的快车道,成了新一代的电商。孤身一人的王嘉裕离开父母我们还在担心他如何生活,而这个小小少年竟然在困境中逆风生长,他仿佛在一夜中长大成人,他成了小伙伴们的主心骨,成了乡亲们勤劳致富的小帮手,成了不畏困难、不惧邪恶的英雄少年。

《黑瓦寨的孩子》有许多艺术上的新尝试。它是现实主义的,同时又有着浪漫的气质。小说写得放松、舒展、自由,这恰恰是一个写作者自信的体现。自信,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2022-04-29 □徐晓华 1 1 文艺报 content64623.html 1 追梦的乡村与逆风成长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