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文学评论

有操守和诚意的贴地写作

□王振羽

从长篇小说《黑瓦寨的孩子》可以看出,李新勇构筑自己小说世界的万丈雄心,他虽身处江海一隅但笔携风雷喷薄而出的才情更加难以遏制,自巴蜀边地到大洋岸边的时空差异在他心中激荡,他越发感到自己有故事要说、有故事必须说,也自信能够把故事说好、必须说好,怎么可能说不好呢?

《黑瓦寨的孩子》是李新勇远距离凝视西部的心血结晶。虽然说,已经有了太多的像《凤凰琴》《草房子》等表现乡村学校生活的小说。但李新勇笔下的西番初级中学,近乎写实的笔墨,王嘉峪与黄敏的朦胧情感,支教老师边风等人带来的奇异的变化,做饭师傅代课英语老师的荒唐,绝对不是李新勇心血来潮的向壁虚构小说家言。所有这一切的凝视回望咀嚼琢磨,奔涌而至,跃然纸上,成为李新勇小说中质地坚硬的重要元素与别样底色。

《黑瓦寨的孩子》是李新勇自有腔调自有主张的诚意表达。西部崛起、乡村振兴、互联网、数字化、精准扶贫、全面小康,这些屡屡见诸媒体的语汇,当然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天翻地覆慨而慷,当然反映出一个古老民族的日新月异今非昔比,但具体到个体,具体到小说家笔下的人物,毕竟不是新闻特写宣传文字。李新勇笔下的王前程、唐锦绣并不是他试图着力表现的一对多年在外打工做油漆工的来自西部的成千上万的打工者中的典型代表,但他们的际遇状态、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罹患恶疾之后的困顿无助,还是给这部小说奠定了基本基调。唐锦绣的哥哥唐景夫自然是出外打拼的“成功人士”,而他的弟弟唐景贵与大嫂红柳长途跋涉贩运洋葱到渭水河边的一座古都的种种遭遇,除了令人慨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外,也大体了解这样的物流运转这样的货物畅其流的众多环节中的曲曲折折山重水复。针对这样的生活中的真实,现实中的存在,李新勇并没有虚晃一枪、置若罔闻,更没有选择性记忆只是廉价讴歌绝不直面残酷,他面对这些生活中原有的鄙陋,毫不伪饰。虽然这样的笔墨还是留有余地,大多点到为止,但作为一个有操守有良知的小说家,有这样的严正立场,有这样的诚意坚持,已经殊为不易,颇为难得。

李新勇的《黑瓦寨的孩子》是一次贴地写作的最新文本和最新展示。说贴着人物来写,固然也不能说不对,但人物不是虚泛的概念,不是毫无血肉的僵尸,更不是飘在空中的自我臆想,他要行走在大地上,他要身处一定的环境中,他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李新勇书写还在异乡与父母一起漂泊的王嘉峪、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回到黑瓦寨的王嘉峪、到学校继续学业的王嘉峪,环境的变化、时空的转移,人物得以变化成长,葳蕤葱茏,如黑瓦寨的山川万物。其他人物,如心理咨询师刘佳、王嘉峪的表弟唐古拉、王嘉峪的外公唐学靖,还有王嘉峪的老师边风及同学杨发祥、柳见桑、刘至德等,笔墨各有浓淡,人物也有侧重,但都是贴地而行,栩栩如生。

2022-04-29 □王振羽 1 1 文艺报 content64625.html 1 有操守和诚意的贴地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