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学评论

乡村干部真实的生命体验之作

□胡 平

《川乡传》的独特不仅在内容,也在于作者的经历。李明春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过来人,目睹过书中大部分情节场景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小说主人公欧阳生相似,李明春也是知青出身,当过生产队长、大队支部书记、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公社管委会主任、乡党委书记,直到区委书记。也就是说,他不仅经历了当代乡村改革的大部分过程,而且一直参与领导了农民们的历史实践,单凭这一点,就很容易引起读者的信任和敬意。并且,此前作者已发表过3部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是文学“川军”中的重要力量。他写的《山盟》由三个中篇组成,相互有沟通,写“帮扶”写得非常到位,人物塑造扎实形象,体现了作家的生活积累。这部《川乡传》修改了7稿,自己嫌“写得晚了点”,但有时写得“晚”也意味着积淀厚、思考深,好作品的问世不分先后。

写乡村和基层社会光凭想象不行。李明春这一代作家,大致曾长期生活在基层,在社会生活中饱经风雨,不知不觉积攒起素材,一旦开始写作,往往就能以扎实的生活和历史质感取胜。《川乡传》里有大量对旧日民情的生动刻画和对乡间场面的精细描述,今天读来让人感到又陌生又新鲜。如写到人民公社时期存在的“候补社员”身份,能入户不能分口粮等细节,年轻作家肯定就写不出来。书中还写到,王书记是老革命,因为老婆定为文盲所以不能离婚,离了就属于蜕化变质,年轻作家也写不出来。农民参加社员大会是个福利,会场外家属们等着家长端出会议伙食,拿回家里凑成一顿饭等描写,都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而不是采访和想象。就凭这些,这个题材就值得写。

主人公欧阳生是个老知青,别人回城了,他还住在知青点,那种滋味是很凄凉的。他答应过“扎根”,甚至不好意思去考大学而留在了队里,后来从队长干起,成长为基层领导干部。这样一个人物,在当代乡土文学中很特殊,给人以好感甚至以同情,如果读者了解到作者本人就是这样一个人,就会更喜欢欧阳生。虽然他最后并没有升迁到很高的位置,达不到有些知青返城后取得的级别就退休了,但他这辈子为当地做了不少事情:凭借知识文化建造起了高温大屋窖;在全县率先尝试实行土地承包,使賨人谷走出关键一步;曾带领村民们与供销社周旋,实现取款成功等。他遇事敢于担当,抵制过领导的“瞎指挥”,使沿山渠工程泡汤;他常根据实际情况坚持自己意见,曾受到严重警告处分等。总之,他做出了一些扎扎实实的贡献,尽管没有惊天动地之举,但恰恰是这样一个正派的基层干部的典型形象,令人尊敬,也成为这部作品的主要价值。作品通过他的经历折射出几十年来中国乡村发生的深刻变化。

而这位干部的另一大特点是始终都在思考,这也是作者的思考。他将“乡”与“土”分别看待,认为“土”是农村的物质形态,“乡”是农村的文化形态,二者密不可分。作者要求自己写出“人口与土地千年撕扯的痕迹”,他热情肯定了賨人谷的包产到户,但又继续描写了“大包干”后需要面对的新的农村现实,通过“大先生”这一形象提出了若干发人深省的乡村命题,这些命题至今还纠缠着作者,没有答案但很发人深省,这也是此作的重要价值之一。

作品中对曾氏家族命运的描写也很有意思,对此可以有各种理解,在我看来,作者在写“土”的变革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乡”的文化底蕴,使小说结构为一部更加完整的乡土史。作者太熟悉乡村了,书中写到,生产队开会时,农民们不会为谁鼓掌,只拿眼睛盯着对方就算欢迎了;开会一定要由职务高的先讲,要不然后面一定乱等等,都非常生动。小说中运用的乡土语言如“样样都得开金口露银牙,见啥管啥”“面糊糊能插稳筷子”等,也都很生动。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乡村干部真实的生命体验之作,有其确定不移的价值,向作者表示祝贺。

2022-05-20 □胡 平 1 1 文艺报 content64864.html 1 乡村干部真实的生命体验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