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下中外儿童文学作品,那些让我们记忆深刻的孩子形象往往是“顽童”,从长袜子皮皮、埃米尔到淘气包马小跳,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孩子的天性以顽皮居多,这样来书写他们,容易产生一种亲切感、认同感。“坏孩子”因为性格有棱角,色彩也鲜明,相对来说更容易被读者记住。而“好孩子”常常性格中规中矩,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往往没有因为“冒犯”带来的波澜和冲突,一不小心就成了平铺直叙的流水账。总之,这和“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有某种相似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好孩子”比“坏孩子”更难写好。而孙卫卫恰恰擅长写“好孩子”,从早期的《胆小班长和他的哥们》开始就显现出这一优长,他的新作《装进书包的秘密》再次贡献了姜听棋这个生动的让读者如见其人的好孩子形象。
这本小说是孙卫卫个人写作的一次转向与提升,在题材的选择上他尝试着把孩子的成长放置到更广阔的时代生活中去,在叙事上也从过去的诗性的散文化的风格朝着节奏更快、故事性更强的方向转变。但是,在这样的变化中,也有始终不变的部分,那就是孙卫卫心里始终住着一个“好孩子”。所以即便《装进书包的秘密》处理的题材,相比他过去写得比较多的孩子们之间玩玩闹闹的校园生活,要复杂和沉重的多,他落笔依旧是温情、温馨、温暖的。在这种一以贯之的艺术情调之下,小说一上来就让姜听棋刚接到要参加作文竞赛的喜讯,马上又面临妈妈遇车祸截肢的悲剧。这种过山车一样的大喜大悲,落在了姜听棋这个平日里听话坚强的好孩子身上,小说正是从这个原点开始叙写姜听棋的成长故事。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生变故,姜家爸爸妈妈作为进城打工者的艰难处境,让一个十多岁的小学生不得不迅速地承担起本不属于他的人生责任。而他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被迫的还是主动的一系列应对,都很好地被作者捕捉住,在情节与故事的快速推进中相应地完成了对他的性格层次分明的塑造。外在突如其来的变故并没有造成姜听棋生活和情绪的大起大落,只是演绎出了跌宕起伏的成长故事,而姜听棋自身的性格特征让他在这场变故中人生没有失控,在和家人亲友的共同努力下,重构了生命充满温暖与希望的未来。可以说,在对孩子的内在成长和他人、世界、自我的关系处理上,孙卫卫显示出了很好的艺术平衡力。
当然,姜听棋这个形象能够立得起来,还在于孙卫卫对于儿童心理的准确把握。如果说家庭变故这个外在的因素是波澜涌动,那么孩子们内心那些微细的流变就是涟漪。孙卫卫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特别能在好孩子们看似风平浪静的生活里,捕捉住那些稍纵即逝的心理、表情、动作和声响,把孩子们琐碎的日常生活写得兴味盎然、摇曳生姿。这一点在小说的开头就很明白无误地呈现出来,接到能够去参加作文竞赛决赛的通知后,姜听棋的那点小得意甚至小嘚瑟、小憧憬,将充溢满怀又不高调张扬的个性呈现得惟妙惟肖。后面他担心爸爸爱上郑红而抛弃妈妈,又孩子气又小大人的心思与行动,也写得妥帖动人。正是这些微细处的精雕细刻,让姜听棋这个看上去挑不出任何缺点的好孩子,在个性上肌理丰富,十分耐看。
一直以来,孙卫卫写的孩子都是我们身边的孩子,邻家的孩子。在很多作家用陌生化的经验和稀缺的题材来吸引孩子的视线的时候,不急不躁地写着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太普通、太“正常”反而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孩子和他们的故事,却显得那么风趣幽默、清新可爱,让读者们通过他的文字重新发现了这些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孙卫卫的写作有点像丰子恺先生的文字与图画,在生活的褶皱里,发现了清澈动人的童心,发现了生命中无处不在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