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了尚启元的传记文学《郭大刀》,脑海中油然浮现出读鲁迅先生《朝花夕拾》的情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童年的鲁迅和郭澄清都面对着社会的种种邪恶与不平。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任何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受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人物传记就是要写出一定的社会关系如何造就了一定的那个人,那个人又是怎样对当时他所面对的社会关系施加了一定影响,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物学”。
尚启元的《郭大刀》与鲁迅的《朝花夕拾》一脉相承,作品对郭澄清的曲折人生及其丰富的文学艺术创作进行了全面书写,为读者深入了解传主和推动郭澄清学术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部完整的传记文学作品,首先应该确定传主,通过对传主的描写映射出整部作品的主旨和深层用意,从而展现出传主的不凡历程及其品质、精神。因此选材要典型,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选择最好能够反映出人物特征的事件进行详细描述。尚启元选择了郭澄清这样一位人民作家,众所周知,郭澄清以其广阔的文学视野,在民族文学园地里广采博收,形成了富有民族气派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新文学民族化的探索上做出了可贵贡献。
人物传记求真,不仅内容要真实,情感也要真实。尚启元通过大量查阅资料、走访宁津郭皋村、专访亲属等,全面客观收集相关资料,从不同材料中提炼出最能体现人物的典型事件并进行加工,而这些正是郭澄清一生的关键所在。
为使《郭大刀》的内容更具阅读性,尚启元运用“故事化”的叙事手法来建构和表达人物、事件、环境、情节,以提升作品的内涵与情感,使人物故事更加典型、更加生动、更能打动人心,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产生情感共鸣。这种“眼见为实”的叙事手法,灵活实现了对时空的变换,让情节更有条理、更加严谨,线索更加紧凑,脉络更加清楚,作品也更具吸引力。可以说,尚启元准确把握了郭澄清所处的时代状况与社会关系,并借此来表现和突出对时代和历史的思考。
德州宁津历史上是一个文人、艺人、商人辈出的地方,但与大多数人的认知有所不同,宁津还是一个诞生过众多红色革命先烈的地方,如本书中介绍的革命志士马振华等,丰富了读者对宁津革命历史的认知。同时,在图书市场上,描写山东籍作家的传记类文学作品少之又少,这也可以说是描写山东籍作家的首部长篇传记文学作品,弥补了山东籍作家无传记的空白。作为郭澄清的儿子,我倍感欣慰,也为这部作品的出版感到心安。
可以说,《郭大刀》通过对传主郭澄清的生动刻画,体现了其艺术追求、文学情怀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郭澄清把文艺创作当做自己的生命要素,终其一生都在矢志不渝地顽强创作,可谓是为文艺事业做出了不朽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