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凤凰书评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读《南朝气韵:六朝石刻碑帖讲演录》 □赵 超

凤凰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南朝气韵:六朝石刻碑帖讲演录》(后文简称《南朝气韵》)一书,是南京大学博物馆结合该馆举办的碑拓展览编集而成。近些年来,国内各博物馆在展陈方面大力改革创新,数以百计的大小展览,以其新颖的设计、引人入胜的选题,更不用说无数华彩纷呈的文物精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美,极大地提升了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影响力,也为增进人民文化素质、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一个展览的展出时间是有限的,为了将展出成果长期保留,使更多的人看到它、欣赏它,并提供可靠的研究资料,将一个精美的展览成果编集成图录出版,已经是博物馆办展之后的惯例。这样的展陈成果我们已经见过许多,相比之下,“南朝气韵”这一展览展出的文物数量并不很多,该书的篇幅也不是很大,但是它带给我们一种新的感受与领悟,甚至可以说,它开创了一种更新颖、更具有文化意义的展览图录编集形式。

以往的展览图录,除了收入展出文物的精美图片与有关文物的介绍说明之外,也会附入一些有关的专题研究论文和对展览主题的阐述。但基本上都是文物考古专业研究人员对文物本身或相关历史专题所作的研究成果。读者可以由此对展出的文物与有关历史得到较为深入、具体的认识。但是这些论述也存在专业性强、多局限于文物本身的考证范围等情况,或许不足以将文物的丰富文化内涵充分地展现开来。

表面看去,历史文物只是物质的简单存在,但与它有关的人和事却赋予了它鲜活的生命,使它能够述说它的经历,告诉我们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技艺等种种社会风貌,携带我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畅游。和今天人们到各地旅游一样,这种游历自然也需要有可信的导游。而导游的知识越丰富,对于所在景观的了解越深入,游客们能够领略到的风景就越多,感受也会更好。因此,对于历史文物的讲解与介绍,似乎也应该逐渐跳出考古文物工作者独占的圈子,与文史哲等社会科学界乃至自然科学界的研究者们广泛结合,才能全面展示历史文物的知识内涵,充分发挥历史文物的作用。

《南朝气韵》的编者正是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展览曾邀请南京大学的三位著名学者为之进行讲解,并阐释了与展出的碑拓有关的南朝历史背景、人文风貌、世族关系以及相关考古发现情况。书中不仅收入了这些讲解的录音整理文本,还将他们以往关于南朝考古、历史、文化有关的几篇论文汇集到本书中,极大地拓宽了对南朝文物的研究范畴,从而将有限的碑拓文物放到一个广阔的时代空间中,给我们展现出六朝金粉的辉煌,也令我们感受到潮打空城的寂寞。

撰写本书的三位教授来自古典文学、金石学与历史考古学等不同的专业。程章灿教授对古代碑拓有过长期的研究,又熟谙南京地区历史文化。张学锋教授在南北朝隋唐考古领域耕耘多年。童岭教授则是专注于六朝文学,特别在《文选》学研究上有所建树。从文物考古的角度出发,张学锋教授将齐梁帝王陵墓的石刻情况、南朝建康的都城空间情况与墓葬分布情况做了清晰详尽的介绍。这些情况都是通过多年考古调查与发掘得到的,凝聚了南京地区考古工作者长期辛劳的成果,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历史。通过这些介绍,我们可以还原南朝时期建康地区的历史风貌,将展出的石刻拓片嵌合到那一段“乱而不衰”的岁月之中。程章灿教授则主要讲解展出石刻的内容,文化价值与有关的石刻研究知识,尤其是结合石刻中涉及的人物,讲述了众多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不仅如此,文中还显示了作者的文史考据功底,如对萧景墓的命名提出更正意见,进而纠正史书中萧景名字的记载;又如由胡恢题名引起梳理胡恢的生平经历,指出他写过最早的一种《南唐书》等,都增进了我们的有关认识。这些石刻考证的成果告诉我们:由石刻材料出发,深入开掘,往往可以得到更真实可信的历史知识。童岭教授的讲解与论文都表现出对于南朝文化的深入领悟,和我们一起分享着他对于南朝人物、文学和社会风貌的认识。如讲南朝文人的人生“一个是风流,一个是无常”,解析南朝贵族的风度与寒族武夫的关系,从文学史的角度指出南齐这个短命王朝“在文学史与典籍史上有不可磨灭的辉煌贡献”等。特别是在讲述萧梁皇室的文化传承时,强调了后梁在《文选》以及南朝文化传统传承上的作用。使其影响力贯穿整个隋代,直至唐朝仍在文化思想领域难以替代。这是前人不曾注意到的。童岭教授高度赞美南朝文学,并考察了南朝文学对于后世以及域外的重大影响,他认为:“集中体现南朝文化成就的两部典籍(即《文选》与《玉台新咏》),均诞生于梁代。”“这两部作品很早就超越了国度,首先影响朝鲜半岛,随后传播至日本列岛,产生了东亚‘汉文化圈’的整体影响力。”

编者的精心安排,令三位教授各取所长,从不同角度对南京大学博物馆展出的这批碑拓做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讲解。其中既有对文物考古基本知识的精准说明,也有对相关考古发现、历史文化背景与有关人物的介绍,更有大量个人的研究心得与精辟创见。语言流畅,风趣博雅,文采斐然,恰似南朝文风,极好地体现了“南朝气韵”。加上精美的文物图片与编者的精心编排。使该书成为一部知识丰富、雅俗共赏,既具有高度专业价值、又可读性极强的佳作。

顺便提及,拓片的真伪鉴定历来是收藏与研究碑拓的根本。该展览中有一两件拓片存在疑义,三位教授也提出了怀疑,即梁天监四年与中大同三年造像记等。从其文字书体、形制及文辞等方面来看,这些碑拓应该是后人的伪造,将其看作真品展出并收录有些不妥。看来对碑拓的辨伪问题,还需要今后的碑拓展览加以注意。

石刻碑拓虽然是重要的考古文物遗存,又曾经深受文人学界重视,但毕竟曲高和寡,不易普及。当前,大力提倡让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建立中国特色的考古学,为文化强国作出贡献。如何更好地让大众了解碑拓,讲好碑拓自身及背后的故事,充分发挥碑拓的历史文化作用,是一个需要重视的课题。《南朝气韵》一书,则是在解答这一难题上作出的有益尝试。

2022-06-17 ——读《南朝气韵:六朝石刻碑帖讲演录》 □赵 超 1 1 文艺报 content65262.html 1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