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凤凰书评

且以初心付敦煌

——再读《我心归处是敦煌》 □苏伯民

敦煌研究院外景 孙志军 摄

敦煌莫高窟九层楼全景 吴健 摄

1965年,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敦煌文物研究所职工合影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保存有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她既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闪耀着古代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的璀璨光芒,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自元明以降数百年间,莫高窟处于无人管理、任人破坏的境地,直到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成立,才开始了对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弘扬等各项工作。78年来,以常书鸿、段文杰等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人,不断探索和努力,使古老的莫高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焕发出熠熠光彩。樊锦诗先生就是这伟大巨变和敦煌研究院事业日新月异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

樊锦诗先生自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怀揣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的决心,甘愿服从分配,来到祖国大西北的敦煌,从喝咸水、睡土炕、吹风沙开始,一点点从江南女子变成地道的莫高窟人。从敦煌石窟分期断代到科学编撰石窟考古报告,从探索石窟数字档案到“数字敦煌”成功实践,从科学分析文物病害到构建石窟科学保护体系,从游客承载量研究到建成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实施莫高窟旅游开放新模式,从莘莘学人到敦煌研究院院长、名誉院长,从青春年少到满头华发……樊先生把她最好的年华,全部的心血都献给了敦煌莫高窟,为了这个“大家”,她默默奉献了自己的“小家”。她和丈夫彭金章先生劳燕分飞近20年,和亲人孩子常常聚少离多,但依然欣慰自己有一位“打着灯笼都难以找到的好丈夫”。敦煌文化艺术的魅力,丈夫、家人的支持,给了她足够的力量,让她心归敦煌,成为无悔坚守敦煌半个多世纪的“敦煌女儿”。

《我心归处是敦煌》是樊锦诗先生的唯一口述自传,当我们捧读此书,却倍觉这不仅仅是“敦煌女儿”的自述,更是“敦煌儿女”的群像史诗,不仅是樊锦诗先生个人奋斗史,更照应着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史,是守望敦煌的历史见证。自传以樊先生的视角带领大家领略了敦煌石窟壁画、彩塑艺术的精美绝伦,解读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向大家讲述了莫高窟人面对残破不堪的洞窟,守土有责,担当有为,筚路蓝缕开展科学文物保护实践,使敦煌石窟成为我国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利用的典范的奋斗史;带领读者经历从曾经“吾国学术之伤心史”到国内敦煌学界团结一心、奋起直追,改变“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建设敦煌学最大研究实体的不凡历程;向读者揭示了莫高窟人为传承弘扬敦煌文化艺术,让敦煌石窟走出大漠、走出国门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向读者娓娓道来与彭金章先生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向大众呈现了一代代莫高窟人与莫高窟生死守望的真实经历,生动阐述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这本书是樊先生的自传,也是敦煌文化艺术精粹,是中国文物守护者奋斗历程的缩影,极具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对传播中国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让我们由衷致敬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北京大学顾春芳教授。顾教授并非长期生活在敦煌,也并非和樊先生朝夕相伴,只因被樊先生坚守大漠、倾心守护的故事感动,在偶然机缘下,和樊先生进行了十天访谈,从此结下了她和樊先生的不解之缘,也开始了她们的心灵交流之旅。顾教授孜孜不倦,整理她与樊先生的访谈资料,还通过大量档案资料查证、相关文献征引和补充访谈等形式,深入挖掘莫高窟的重要价值和敦煌研究院的重大事件,把樊先生个人命运与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与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历程结合起来,真实地表达出一位中华优秀文化传承者对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事业长久深远的所思所想。顾教授严谨的学术梳理与诗意美妙的文笔结合,创造性地将人物史、地方史、时代史、心灵史有机统一,着力谱写出一段纯真心灵和“莫高精神”相映照、情与人互交融的不朽敦煌故事,这背后若没有深厚的研究和积淀,没有与樊先生惺惺相惜的共鸣,没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过人的文学修养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还让我们衷心铭感的是这本书的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译林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较早致力出版敦煌文化艺术图录、画册和著作的出版社之一,多年的合作积淀了敦煌研究院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深厚情谊,译林出版社更深远地传承和发扬了这份情缘。这本书无论从选题策划、素材整理、文稿创作还是编辑校对、装帧设计、印刷制作,再到出版上市、宣传推广等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出版社都是力臻完美、精益求精地打磨,处处尽显译林出版社的责任担当和追求卓越的态度,更彰显着出版社要把中国珍贵的敦煌文化、璀璨的传统文明守护好、传承好,促进敦煌艺术与文化的传播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决心和信心。

正是因为樊锦诗先生的感人经历,顾春芳教授的倾心书写,译林出版社的匠心打造,才能让我们共同品读到这部思想性、学术性、文学性、艺术性俱佳的文学作品。这本书自上市以来,备受社会各界的瞩目与好评,无论是文博考古界的学者专家、与樊先生同时代的老年读者,还是中青年甚至少儿读者,大家无不为“敦煌女儿”的故事感化,为“莫高精神”的力量打动,为敦煌文化艺术而倾倒。许许多多读者朋友因为这本书而播下“敦煌”的种子,慕名来敦煌莫高窟参访,更有读者深受感染立志成为一名“敦煌守护者”,还有诸多朋友因受感召,自愿和我们一道,致力于敦煌事业,成为敦煌研究院的诚挚合作伙伴。

今天的敦煌事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新的时代机遇和使命。特别是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这既是对全体莫高窟人的激励,更为敦煌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樊锦诗先生在《我心归处是敦煌》中说:“守护莫高窟是值得奉献一生的高尚的事业,是必然要奉献一生的艰苦的事业,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奉献的永恒的事业。”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敦煌研究院3周年,也是《我心归处是敦煌》出版3周年之际,再读此书,更觉激励吾辈,每个时代都赋予每一代人不同的使命,敦煌事业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一代代莫高窟人不负时代、不辱使命,开拓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从古人那里承接了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从前辈手中继承了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延续了永恒的“莫高精神”。我们应继续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砥砺奋进,争做文物保护利用的实践者、贡献者、引领者,争做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新者。我们愿与社会各界一道,共同守护好敦煌石窟,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心竭力,无悔奉献,做出积极贡献!

2022-07-15 ——再读《我心归处是敦煌》 □苏伯民 1 1 文艺报 content65679.html 1 且以初心付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