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诗歌是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叙述,时代的种种,参与和影响着每个诗人个体的写作。诗与时代的关系紧密又疏离,时代也许不需要诗,但诗歌离不开时代的现实。
每个写作者都身处在自己的时代现实中,没有一个写作者,能够独立于自己所处的社会与时代。他的写作必然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感,他所接触到的物质生活、外界环境,每天所见的信息资讯,都有可能成为初始材料,成为他写作的基点或某种激发。杜甫的“三吏三别”、艾略特的《荒原》等等,无不表现他们当时所处时代的现实。诗歌拥有反映时代、抚慰人心的现实价值和精神。
而写作,又是高度个人化的行为,所使用的经验纯粹出于个人。水流经手指,风吹过脸孔,个人的感受有所不同,说出来、写出来的,无疑都是个人经验。诗人是在用自己的个人经验,处理日常的、当下的、现实的、社会的、时代的问题。
所以,每个诗人,即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时代的,即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诗人写下的是“个人经验下的现实诗意”。
2 诗人要做的,就是运用个体经验,将生活现实与时代现实转换成诗歌现实。
现实精神体现于诗歌的细节中。诗人需要增强诗歌写作的现代性,扩大诗歌写作的空间感、丰富写作的现实题材,让个体写作成为背景式、跨时代的写作。具体到个人的写作中,则有一些个人倾向上的差别,比如内向型诗人偏重于向内挖掘,较为封闭,外向型诗人则把笔触投向外部事物,较为开放。男性诗人的写作,社会性、时代感和精神性相对更强,女性诗人则更“小我”一点,更敏感、更细腻,更容易捕捉现实细节中个体的微妙感受。
没有绝对的封闭。无论如何,一首好诗的完成都是内外融合通达的过程,诗人们必然是凭借个人化的经验,用独特的视角去筛选和处理,用创造性的个人语言去写出属于自己的诗。
3 我愿意把“个人经验”置于前面,强调个人经验在诗歌写作中的重要性。
社会性写作中的现实题材,在不同诗人那里,总能看到类似的表达,缺乏一种个人经验的高度参与。诗人需要打通个人经验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这是写作的重要环节。
个人经验体现个性化。要通过个人经验,实现将普遍事物个性化的诗意表达,在社会化的普遍群体性中寻找个性,在日常熟悉的场所中创造新意。其间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和诗化过程,体现了诗人提纯转化个人经验、处理现实材料的能力。
两种好诗让我向往。一种是引发读者共鸣的诗,它在人们熟悉的场景与经验中寻找诗意,激发出人们的某些普遍经验,令读者感同身受。另一种好诗,是自带光芒的诗,这种诗充满个性表达,具有强大的引领力量。它引领读者来到他们从未到过的陌生地带,见识从未见过的光景、接触从未体验过的经验,而不是他们司空见惯的感受。
两种好诗异曲同工。好诗,具有发现与引领现实的意义。
4 现实诗意,体现在今天,就是用“今天”的语言,写“现在”的诗。也就是用现代语言,表达和描述当代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境遇。
在生活本身方面,古人虽有苦难困顿,但更幸福自足,有更多的自然之乐与人伦之乐展现在古典诗歌中。这是古代人的现实诗意。今天读这些古诗,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得到。
显然,“小桥流水人家”的古代场域已经不在,我们面前的大自然满目疮痍,我们身处的是钢筋水泥的现代场景。相比古人,现代人面对的生存压力、精神困境和现实困境也更多。
这是时间和时代赋予我们的。
所以,不能再用古人的语言和思维写诗了。古典无法重塑,只有在传承古典精髓的基础上,于当代语境中建立现代性,诗歌才能有更好的未来。建构独属于汉语新诗的现代性荣光,这是当下汉语新诗写作者需要思考和完成的任务。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诗人正在为此而努力。
强调现代性,并非是与古典彻底决裂。古典与现代有着很多相通之处,比如古诗中的忧患意识、批判精神,对现实的反映以及出色的叙事性,在今天依然有效。文学的永恒性即在于此。
5 每一个认真写作的诗人,终其一生无不希望自己能写出所处时代最好的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好诗,而是那种开创式的、颠覆的、跨边界的,在未来的时间里依然有效的诗,即使这是很艰难的事情。
诗人从不缺乏热情和理想。诗人的精神是自由的,自由的人格、自由的表达。当然,自由是有边界的。现代汉语诗歌的核心即建立在诗人思想与精神的自由自足与独立之上。
就我个人的写作而言,在一首诗里,我想要体现的是我个人所处的现实境遇,准确地说,是个人的精神现实。我希望自己的诗有现代性,更希望它有未来性。不过这也仅仅是我的写作理想而已,一个写作者的一生,也许只是不断靠近好作品的一生,没有抵达与完成可言。但只要生命不止,人对生命现实真相的探索追问就不会停止,不仅是针对阶段性的现实,更是对生命及人类整体命运的未知部分。
唯其如此,诗歌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6 近来读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他被沃尔科特称为“写平凡的大师”。他的诗就具有生活的日常性和现实性,就像他自己所说,“我觉得,我想从读者那里得到的反应是:没错,我知道你说什么,生活(就是)这样”,并且希望不仅是现在的读者而且是未来的读者、不仅是英国的读者而且是世界任何地方的读者,都能够这样说。
菲利普·拉金所说的,就是一种既个人又普遍的经验。这种经验是个人的,但并不褊狭,它同时是一种广阔的普遍经验,从个人出发,越过个体,越过地域、国家、民族,越过你我的时代。“我的经验使我认为,作品愈好,你愈是不会去想到它的时间性:你可以给出的最高赞赏,只能是说它并非某个时代的作品,而是适合所有时代的。”
是的,诗人既在时代中又跨越时代,写作最终不能拘泥于时代和时间。
7 个体在群体之中。写作是从群体中将自己抽离出来。事实上,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与时代的关系,包括个人与自己的关系,常常是一种对峙的关系,这些既是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也是诗歌写作的现实主题。
个体与群体的焦虑,芜杂的现实生活,纷乱的时代喧嚣……在这艰难莫名的地带,或许正是诗的所在。
诗,就在它们中间产生。
随着时代在不断变化,当下的诗歌写作在题材与方式上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态势。网络、高铁、快递、乡村城市变迁等等一系列新变,也催生着汉语诗歌语言的变化。
现实在变化。写作在变化。在个人经验下实现现实诗意,让个人经验在现实的现场之上建立一个诗歌现场,可以视作是我当下写作的理念之一。
对我来说,一首诗的现实诗意,就是黄昏时去附近的菜场买菜。菜场是我的生活现实,也是我的诗歌现场。菜场里有不尽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