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优酷发布了《2022文博节目报告》。报告显示,近8000万人次“云”逛文博,其中六成热衷中国传统文博节目。“95后”成为文博节目的观看主力军,超六成年轻人认为,文博节目弘扬传统文化,兼具知识与趣味,有获得感,亦是学习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窗口。近年来兴起的文博热成为令人关注的文化现象,参观博物馆展览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或者成为重要消遣,相关文创产品被竞相购买。文博热为何持续升温,如何保持文化温度,何以防止形式与内容的温差,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
文博热为何持续升温
文博节目获得流量与热度的原因,可以从生产者、呈现形式、受众群体三方面来看。
从生产者角度来说,文博节目取得成功的基础,就在于“文博”端和“节目”端的专业性。正如皮埃尔·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中所说,“电视新闻是集体的产物,这个集体并不限于某个新闻编辑小组,它囊括了整个新闻工作者群体。”文博节目也是如此,专业化的“节目”团队在选题策划、节目呈现、图像表达、故事讲述、数字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文博”团队专业的文博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展现平台,在较短的节目时间内有机择取和融合了文化细节和信息,并且以适当的方式进行了呈现。文博节目作为商品,通过光芒四射的橱窗展示对人的深层欲望的引导和支配,对消费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进行了捕捉。文化既是卖点,也是支撑其不同于其他节目的内核。
从呈现形式来说,故事化的讲述对于文化传播来说是简单而有效的,它帮助受众快速进入情境,并在提供文化连贯性的同时传达着文化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并不仅仅是作为工具机械性地发挥作用,而是相当有趣的。对于大多数对历史、文化、文物等方面并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受众来说,如何与冰冷静默的文物产生联结,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迫切需要一个相对容易的切入点,文博节目就很好起到了联结作用。比如《国家宝藏》以情景剧的形式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我在故宫修文物》从旁观者视角观察文物的修复技术,《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带着历史沧桑流淌着的诉说,都是饶有趣味的切入点。
查斯·克里彻在一本名为《二十年》的小册子中提到“文化群”的概念,“人们已经为自己创造了,并且仍在创造着各种包含观念、信仰、价值观、是非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把这些东西就称为文化群。”对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Z世代来说,个体进入的文化群提供的有限的文化选项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文化选项应当是简明快捷、易于触及的,同时又是轻松有趣、捕捉注意力的,通过文博节目,受众首先得到的是身心的愉悦,同时节目采取的交流和对话的姿态也使受众个体较快进入了从游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风格化的塑造和文化的熏陶。
如何保持文化温度
看到文博节目究竟是一笑而过、宽慰生活,还是激发兴趣,引发人们进一步去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全社会形成更为浓厚的文化氛围,是通过文博热提升和保持文化温度的关键。通过文博节目,第一步的联结——产生关注已经完成,第二步的联结——进行了解可能更为困难但更为关键。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出了“杂货店”的概念,“杂货店”的整个“艺术”就在于玩弄商品符号的模糊性,把商品与使用的地位升华为“氛围”游戏,成为普及了的新文化。文博节目就有这种“杂货店”的性质,在这里,历史、文化、艺术、娱乐与日常生活合而为一,被概括、系统地组合并集中在“氛围”之中。通过文博节目,受众能够“不见其人,仍闻其声”,能够看见古时候的故事和人物,穿越千年的风风雨雨,生动鲜活地站在我们面前,平静地诉说那时候山间的清风,天上的明月,寒冷的刀剑,喧闹的市井。
从文化消费的角度来说,文博节目可以视之为将文化摆在橱窗中,使消费者看见并产生消费兴趣,而这种消费兴趣反过来,亦可以使受众因兴趣而参与到“氛围”的塑造中来。信息是多义的,它包含多种可能意义,对于不同的人,信息意味着什么,这取决于信息如何被阐释,信息意义的阐释就是意义建构的选择过程。如同风格新颖的“杂货店”会带有更多的一些东西,比如一点智慧、一点热情,由文博热烘托起来的“氛围”对不同的受众会有不同的感知,意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恰是最迷人的地方。其中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快意,有“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澄净,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也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愁绪,这种“氛围”感更多体现为一种追忆,正如宇文所安在《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中表达的那样,包含着对往事与历史的复现与慨叹,寄寓着对“不朽”的追求,和“向后看”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思维模式。
何以防止形式与内容的温差
文博热作为泛文化领域的流行现象,是在其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嵌套了创新的呈现形式,在充分认可其积极面的同时,也应当提防其中潜藏着的文化危机。提纲式、要点化、故事性、商品化的呈现,在易于受众接受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简单化了文化内涵,不得不说这是文博节目有些难以兼顾到的遗憾。有时候,人们使用传播媒介和大众文化刺激自己的感官,仅为快乐而已。这就像蛋糕上的奶油一样,既是重要的装点,也是口味的调剂,是消费者靠近蛋糕的重要引子。但倘若一个蛋糕基本全是奶油,那或许会令人感觉有些腻味。是否有本末倒置的危机,需要看其躯壳包裹精髓,还是将精髓拆解以装点躯壳。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文博热的趋势至少意味着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被“看见”,同时激发受众产生了解的兴趣,但若只至于躯壳,实在是比较令人遗憾的事情。
罗马尼亚哲学家米尔恰·伊利亚德在《形象与象征》一书中说到,“研究一种象征的历史,是会让人着迷的,而且这种研究也是完全必要的,因为这是理解我们所谓的文化哲学最好的入门方式。形象、原型、象征符号,都曾历经过不同的文化,并被不同的文化赋予不同的价值:由此而生的产物很大程度便形成了‘文化风格’。”文物是文化的象征,也是历史的符号,将曾经鲜活的社会生活冷凝其中,文博节目让受众看见了历史和文化,如何进一步读懂历史和文化,就需要在节目之外搭建新的桥梁,将由节目激发的兴趣持续维系下去,使文博热不再是一时之热。博物馆作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应当更多在线上线下提供公益性质的导览、讲座、课程等,方便受众在“看见”的基础上“看懂”。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应当着力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现实需求的文博方面人才,同时在通识教育中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科研机构在产出研究成果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在普及方面下功夫,使学术的成果以通俗的语言触达大众。作为媒体和社会,应当珍视这种氛围,并悉心呵护文化的温度。通过多方努力,更好发挥文物的社会价值,让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都能够从中读懂记载着民族血脉的基因密码,都能够听懂文物静静的诉说。
希望近年来兴发的文博热,能够在传播热度的基础上,传播更多文化的温度,使我们从中更加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和传承至今的民族精神,使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充盈和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