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竹林里捉笋子虫,是童年最快乐的事情。
故乡洪雅,童年时候果树很少,但每家农户周围却少不了几笼竹子。竹子大多是农人自己栽的,有的在房前,有的在房后,有的在房屋两侧,有的在菜园地边,有的在自留地的半山坡上。青绿色的竹子,给农家带来葱茏和生机。
这些竹子大部分是慈竹和毛竹,也有极少部分是斑竹和苦竹。竹子四季常青,竹叶可以喂牛,但一般不割,割了竹子容易干枯。斑竹可以做鱼竿、罩杆、晾衣竿,也不可织凉席。苦竹主要打下竹笋,用于食用和药引。慈竹和毛竹可以用于建茅草房,做竹椅子,编背篼,打篱笆,做吹火筒。干枯的竹子和笋壳,是烧锅煮饭最好的燃料。总之,竹子的用途大着呢。
竹子的害虫是笋子虫。笋子虫又名竹象,靠吮吸竹子的液汁长大。笋子虫椭圆的身体,褐色的背部,翅膀上有九条纵纹,黑色的头管细长细长的,如大象的鼻子可以转动。前足腿节有利刺,胫节如镰刀状,有倒钩须子。笋子虫有一个特点,就是飞翔力很强,飞翔时发出的“嗡嗡”声,有点像蜜蜂的声音。
笋子虫是生长在竹林里的,它寄生于竹子尾部。冬天,它随泥土一起睡眠,夏天,当出土的竹笋渐渐长高的时候,笋子虫钻出来,附在竹笋上,四肢抓紧竹笋,用它那细长的头管,钻进竹笋里吮吸竹子的液汁。有的笋子虫更是不畏艰难,把头管钻进了竹子。
六月,天气炎热,大人们在地里忙着干活。中午时分,我们这些小孩悄悄来到竹林里,一双眼睛在竹笋上转悠,寻找笋子虫。只见一只硕大的笋子虫趴在粗壮的竹笋上,一动不动,仿佛睡着了似的。待我们伸手出要捉住它时,它“嗡”地一声倏地飞走了。正在遗憾之际,忽然发现另外一只竹笋上,趴了两只笋子虫。我和一个小伙伴蹑手蹑脚地走过去,同时伸手将它们从笋子上捉了下来。一只笋子虫抓得很紧,我将它从竹笋上分开时,笋子被扯得晃动了几下。被捉在手里的笋子虫并不甘心就擒,用它那锋利的爪子在我的手心抓了一下,我的手一抖,笋子虫掉到地上,接着张开翅膀,“嗡”的一声飞向竹林上空,我跳起来用手掌往空中一拍,想把它拍下来,但没有拍着。另一位小伙伴赶紧将他手里笋子虫的爪子掰掉,防止它用利爪袭击。听着那小小的“咔嚓”声,我感到有点惨不忍睹。
别看笋子虫不大,但它的破坏力很强。有的竹笋会被它钻出很大的窟窿。被钻食过的竹笋,一般都会枯烂死掉,只能捡回家晒干后当柴烧。即使成年的竹子,有的也会被它钻出细小的洞来。被笋子虫钻出洞的竹子,哪怕那个洞只有针眼大,也会慢慢枯干。
儿时去捉笋子虫,没有为竹子除害的想法,大人也没有这样教育过我们。去捉笋子虫,主要是觉得它是很好的玩伴和美味的食品。笋子虫出来活动,一般是在暑天最热的时候。走进竹林,除了用眼睛去竹笋上寻找笋子虫,有时候还会细听头上“嗡嗡”的声音,循声望去,看到笋子虫在竹林间飞翔,飞累了停到竹叶上。待它停稳了,我们抱着竹子使劲一摇,笋子虫来不及张开翅膀,就被摇掉落到地上,我们立即将它捉在手里。有一次,我们发现一只笋子虫背上背着另外一只笋子虫,在竹笋上钻食。它们是一对母子吗?背上那只笋子虫是受伤了还是在偷懒撒娇?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那天回家后,已经上小学的我们,非得要妈妈背一背。还有一次在外面和小伙伴们玩得正欢,忽然想起该到竹林里捉笋子虫了。气喘吁吁跑进竹林,看到一只较大的笋子虫停在竹笋上,于是伸出拇指和食指去捉,刚刚挨着它,被它蛰了一口,手指立刻肿了起来,痛得哇哇大叫。原来看花了眼,是一只牛角蜂。
儿时玩笋子虫,主要玩它的飞翔力。用一根细细的布线,拴在它的一只腿上,让它飞到空中,线头拽在自己手上,就像放风筝一样,心里快活极了。掰掉它的利爪,用一根细细的篾竹签,镶进它的一只腿里,让它“嗡嗡”飞着,扇出丝丝凉意。有时候笋子虫偷懒或累了不想飞翔,我们就甩动布线或竹签,迫使它飞翔起来。另外还有一种玩法,用细细的玉米秆做成一个十字架,十字架两边各插上一只笋子虫,竖着放到一个小竹筒里,两只笋子虫同时飞翔时,十字架就飞快地旋转起来,煞是好看。我们把这种玩法叫作“推磨子”。
笋子虫是天然的美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味甘甜香。现在人们的吃法是把笋子虫的翅膀和肢爪剪去,炒熟来吃,其味鲜香无比。童年时候缺油少盐,我们把笋子虫玩够后,埋进子火堆里,烧熟后掏出来,轻轻吹去上面的炭灰,放到嘴里咀嚼,脆香脆香的,带点油味。还有一种吃法,把它黑褐色的头管从脖子处扭下来,将藿香的叶子用小刀切得细细的,拌上一点点细盐,用一支筷子一点一点地塞进笋子虫的肚腹,塞满后,将它的头管镶上,埋在子火堆里,烧熟后掏出来,香喷喷的,味道好极了。大人们说,夏天的笋子虫才有香味,才可以食用。
有一年暑天回到家乡洪雅,在县城街道上看到一位60岁左右的老汉,头上戴顶草帽,背着背篼,怀里抱着一根竹竿,竹竿上面绑着一把圆圆的麦秆,麦秆上插满腿上镶着竹签的笋子虫。手里拿着一架“推磨子”,在街上悠闲地走着。虽然没有吆喝,很快就围来一群小孩,你一只我一只地把笋子虫买完了。于是不由得想起童年这些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