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学评论

史海钩沉渤海潮涌 硝烟散尽英魂永存

□张志忠

在“七七”卢沟桥事变和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爆发85周年之际,我非常投入地阅读了许晨和刘树松联袂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渤海魂》。这部长达近40万字的厚重之作,正是从卢沟桥事变写起,浓墨重彩地描写鲁北滨州及其周边抗日烽火的猎猎燃烧,而终结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渤海区为全中国解放做出的重大贡献。读罢全文,掩卷深思,《渤海魂》的思想艺术魅力何在呢?

这是一部全身心投入的作品,激情燃炙、以情感人。许晨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作家,当年他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期间,一边读书一边采访,先后写出《居者有其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闻见录》和《人生大舞台——“样板戏”幕前幕后》。前者得时代风气之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涉及亿万民众的住房制度改革初露端倪,及时捕捉到这一时代话题,先声夺人。“样板戏”在当时是一个冷话题,但许晨利用地利之便,中国京剧院当时还借住在军艺大院,《红灯记》中饰演李铁梅的刘长瑜,饰演李玉和的钱浩梁等都居住于此,采访起来非常近便。追踪现实的巨变与发掘历史的遗藏,由此成为许晨报告文学写作的两个向度,为他打开广阔的天地。30余年,佳作频出,2018年凭借《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成为许晨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标高。《渤海魂》的高光亮点,首先就是它带入许晨的个人生命记忆,讲述起来眉飞色舞:许晨原籍山东陵县,是作品描写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的红色区域,许晨的父亲就是当年渤海区军政干校毕业的学生,后留校工作。父亲多年间不断讲述的革命往事,也伴随着许晨从少年到成年。许晨的血脉与情感都融入这片神奇的土地,一旦落笔,激情迸发、神采飞扬,正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圣贤,下至愚马矣,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这也是我们通常简称根情苗声华言实义的由来。要想让读者血脉偾张,作家要首先燃烧自己。《渤海魂》就是一部燃情之作。

这是一部具有大纵深的历史空间的作品。抗日战争的硝烟已然飘散,时光阻隔了当代人回望当年往事的目光。《渤海魂》在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重塑了从冀鲁边、清河到渤海区的革命斗争史,风云壮阔、气象万千,用心血擦亮了中国人民在强寇入侵面前奋起反抗、顽强捍卫家园的伟大精神。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不久,本地就陆续有马振华、马耀南、李人凤等领导的抗日武装相继建立,他们的身份都是乡村教师,都接受过进步革命思想的洗礼,受到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感召,他们的队伍中也有很多是乡村的中学生。这恐怕是抗日武装成长史中一个有待开掘的历史命题,即怎样评价乡村新一代知识分子在渤海湾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现有的叙述模式,一种是经过地下党或者八路军的宣传动员组织农民起义,一种是草莽英雄率领的自发斗争。《渤海魂》所体现出来的,既有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又有乡村知识分子的思想觉悟,其斗争方式较为少见,却又非常重要。与此同时,八路军迅即挺进冀鲁边,及时组织和改编地方武装为“党指挥枪”的抗日武装力量,建立抗日根据地,健全党政军领导机制,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成功实践,不但是以此抵御日寇强敌,也在与国民党地方势力和多种武装力量(国民党军、地方民团及土匪)的纵横捭阖中彰显其强大的优越性,从而能够在冀鲁边站住脚跟,由弱到强,在这濒临渤海、沟通从江浙乃至两广到冀鲁豫和陕北延安的战略要地,坚持抗战,尤其是抗战后期,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合并建立渤海区,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五个战略区之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区。广东的东江纵队就曾经撤退至渤海区,在此修整,然后重返广东。1947年4月,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当时的渤海区是山东唯一未被敌人占领的地区;淮海战役中,渤海区人民出人出粮奋勇直前,把毛泽东所言“兵民是胜利之本”演绎到了极致。

被鲁迅盛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发愤”之作。作品中许多精彩的细节,受到后来的史学家质疑:虞姬舞剑,霸王悲歌,事情发生地是非常私密的场所,当事人都已亡故,“力拔山兮气盖世”何人所传?但这样荡气回肠的场景,早已经融入民族的历史血脉。这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形写神,得意忘形,传神为上。《渤海魂》是一部鲜活生动、可读性极强的作品。其中大量鲜活的细节,既有史料记载,有回忆录的引用和转述,钩沉索引、精心梳理,也有作家的精心渲染和曲笔点睛,尤其是合乎情境规定和人物性格的言语和对话。许多人物由此得到栩栩如生的刻画:被称作“娃娃司令”的八路军挺进纵队司令员,时年22岁的“老红军”肖华;文武双全、具有全面领导才能的本土精英景晓村;兄弟三人都先后在抗日战场上捐躯的马氏三杰(马耀南、马晓云、马天民三兄弟)以及汉代大儒伏生后裔伏伯言的“圣人参军”,被毛泽东亲口称赞的“菩萨司令”廖容标等,构成英雄的群像、民族的脊梁。与这些对人物的精心抒写相对应而相辅相成的,是对于历史风云的原生态显现。以弱胜强的斗争不会一帆风顺,抗日根据地的成长壮大伴随着艰苦卓绝的坎坷悲辛,许晨不为历史讳言,秉笔直书。如果说由于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的叛变造成的“黄骅事件”显现了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建设中的严重挫折,那么,“太河惨案”就揭示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统一战线建立后敌我形势的错综复杂。不但写打胜仗,也写打败仗;不但写根据地的扩张,也写到危难时刻的局促与迷惘……这才是对历史的原生态的尊重,是作家面对既往的严肃庄重。

渤海潮涌,英魂永存!

2022-08-12 □张志忠 1 1 文艺报 content66106.html 1 史海钩沉渤海潮涌 硝烟散尽英魂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