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学评论

向先辈致敬的佳作

□景新海

岁月悠悠,往事历历。

在纪念建军95周年之际,我看到了一部盼望已久、令人眼前一亮的纪实文学。这就是由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山东省作协原副主席许晨和年轻的党史研究专家刘树松,合作书写的长篇纪实文学《渤海魂》。

为什么说“盼望已久、眼前一亮”呢?

这是因为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发展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渤海区,包括它的前身冀鲁边区和清河区,也就是当时黄河下游两岸、横跨冀鲁两省的大平原,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革命根据地,距今已有80多年历史了。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虽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不少研究人员和亲历者撰写了回忆文章,也出版了一些专著文集,但还没看到一部全景式且生动形象地反映这段艰辛而光荣历程的文学作品。

《渤海魂》的问世可谓是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所以,这令我和许多朋友以及广大读者感到十分欣慰且振奋。

事实上,我们一家与渤海区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父亲景晓村在1939年就担任了其前身清河特委书记、清河区党委书记、清河军区政委。1944年1月,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他又出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渤海区第一任党委书记、渤海军区和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的首任政委,先后与马耀南、杨国夫、王卓如、周贯五、宋时轮等同志并肩战斗。那时他还不到30岁,在整个山东革命根据地中,是独当一面的年轻干部之一。而我的母亲王梦林也是从清河区到渤海区,经受了反“扫荡”、反“蚕食”的严峻考验,一路战斗成长起来的优秀妇女干部。

我的父亲母亲是在渤海区相识相知、相亲相爱的,对于那片汹涌澎湃的“海”、怒涛起伏的“海”怀有深深的感情。我和我的兄弟几人的名字都带有一个“海”字,可见一斑。我生于1949年5月,父母本来在南下的路上,听到上海解放的消息,高兴地为我取名“新海”,此后我的二弟叫“东海”,三弟叫“北海”。归根结底是没有忘记渤海湾畔、黄河之滨的渤海区。

众所周知,渤海区鼎盛时期达5.4万平方公里,人口1114万,下辖6个地委(专署、军分区),中心地域在当时的惠民地区,即现今滨州市。这里的军民在我党领导下,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爱党爱军、踊跃支前,使渤海区成为整个华东战场的大后方和重要物资供应基地,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巨大。曾有20万优秀子弟参军参战出生入死,81.98万(人次)翻身民工车轮滚滚踊跃支前,5000多名地方干部南下接管新生政权,多达5万名革命烈士金戈铁马血洒疆场……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渤海军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斗争史,长期以来就如同萦绕着一种无形的迷雾,没有像沂蒙《红日》《红嫂》、胶东《苦菜花》《地雷战》那样广泛宣传,家喻户晓。好在上个世纪80年代拨乱反正,蒙在渤海区的错误阴影一扫而光,人们可以扬眉吐气地正视那段历史。而今,用纪实文学笔法描绘“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讲述那些“惊天地泣鬼神”英雄故事的《渤海魂》,是值得庆贺与赞扬的。

我不是作家和评论家,难以从艺术的角度去评价和剖析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但因前所说家世的缘故,这些年我与许多“老渤海”子弟,包括原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之子杨凯、区党委副书记王卓如女儿王小豫、行署主任李人凤之子李克进等,十分注重整理研究党史和军史,传承红色基因,尤其是父辈战斗过的地方渤海区。我们参与了“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的工作,并在总会的指导下成立了渤海分会。所以,对于许晨、刘树松合著的这部纪实文学是高度认可的,感到无论从思想性、史料性和文学性、可读性上,都令人耳目一新、真诚厚重。尤其是《渤海魂》一书比较全面客观、生动翔实地再现了冀鲁边区、清河区和渤海区的创建与发展历程,脉络清晰,详略得当,既不是编年史,又突出介绍了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让读者一目了然。同时,作家深入实地辛勤采访,挖掘了大量珍贵素材,并且多方收集整理吸取了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进而独立思考,给予一些遗留问题以公正公道的评价,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擦亮了渤海湾畔的这颗明珠,让渤海区的名字闪亮起来。

这是一部向革命先辈致敬的佳作。在此,请允许我代表“老渤海”子弟们,向组织策划这部佳作的山东省作家协会、中共滨州市委宣传部、滨州市文联及作协,向不辞辛劳、历时数年辛勤采访写作的作者许晨和刘树松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祝贺!渤海区是我们心中的“海”、永难忘怀的“海”。这不仅仅是指它在地域上临近渤海,而在战争年代,本身就是人民战争埋葬敌人的汪洋大海,如今也是宣传弘扬革命精神的深海宝库,永远激励着一代代年轻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2022-08-12 □景新海 1 1 文艺报 content66108.html 1 向先辈致敬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