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学观澜

热忱的旁观

□杜 佳

比起谈论这本于今年春天问世的收录2021年度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本周之星”栏目作者作品的文集,我想,更容易谈论的当然还是一位位个性鲜明的写作者,以及他们风格各异的作品。

相比较日常最直接接触每一位“本周之星”,或承担作品选出版全部工作的两位编辑——我的同事邓洁舲和李英俊,负责统筹原创频道整体工作的自己,更多时候处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比起他们为作品选出版一年中乃至具体到每一天所付出的漫长而细致的努力,以及无数面向众多写作者“从不以微末而忽视”的往来回应,我的“旁观”也许近乎隐身和透明,倒也从另一个视角见证了“灯盏照亮星星”的始末。

原创频道的工作体量巨大。对此,作品选主编、中国作家网总编辑陈涛在序言中直言,“毋庸置疑,《灯盏》所收录的作品是我们从成千上万篇作品中精挑细选出来的,能够从数量如此之巨的稿件中脱颖而出足见其艺术品质之优长”。截至2022年8月中旬,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通过注册的原创用户已达到6万余人,以其中活跃用户投稿平均水平计算,每日收到百篇左右投稿,体裁和形式涵盖小说、诗歌、散文、纪实、长篇连载等。

与体量巨大相对的关键词恐怕是“细微琐碎”。“数量如此之巨”绝非缥缈楼阁,而恰恰是由“细微”甚至“琐碎”来建筑的。因着“互联网”这个让“我们”与写作者间发生千丝万缕联系的载体特性,所有那些单个看起来或许显得“琐碎”“细微”的梦想与努力,得以汇聚成为一个不断膨大饱满的空间,而又因个体的差别异常生动鲜活,真是有趣的“相对论”。有时,我一面登录原创后台,一面忍不住在心里想,因着这个际遇,不论“你”在哪里,越过万千山水,文学的星火总能无差别地抵达,或许也就此点燃了一颗热忱的心,于是不免在心中再一次感叹,互联网真是一项人类伟大的发明。

由于地域相隔,现实中不可能常常见面,维系编辑与作者关系最直接和重要的手段,除了通过原创系统投稿、审阅,无疑就是建立了大家同在的微信交流群。截至今年第29期“本周之星”、来自中国作家网驻站内刊《红棉》推荐作者陈润庭加入,这里已经是包含原创编辑和作者、拥有129位成员的交流群。而这个数字远远不可能定格,必将长久而持续地被改写。

“旁观”的乐趣之一,便是不时在这里了解作者朋友们形形色色的文学话题。有人因为新作被文学期刊选用而欢欣,有人因为陷入了写作的瓶颈来找寻良方,而更多的是对一些文学生活的分享,或者关于一次愉悦的阅读体验,或者关于一段与作家交往的经历,或者关于常常赶赴的镇子上的市集,抑或关于一条流淌在门前的小溪。潜藏在这些寻常话语字里行间的,不正是文学的样貌之一种,细水长流、生生不息的样子吗?

翻开《灯盏2021》,那些曾经在网页、微信公众号等不同终端读到过的文字,如今见诸纸端,这再一次的相逢,平添了一份神圣的仪式感。我想,这一次不仅仅是入选作者,编辑出版这本作品选、为之诞生付出辛劳和努力的人们也得以重新审视这些文字,正因着书籍更加稳定和容易留存的属性,这些劳动的结晶将巡游到更远的远方。

除“本周之星”,《灯盏》入选作者中不乏由原创频道举办的征文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入选《灯盏2021》小说卷的赵建平、李跃慧、张满昌、杨帆等皆在此列。这些“双料”乃至“多栖”身份的诞生,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作家网的原创作者队伍正在不断壮大和更新。熟面孔之外,越来越多的新鲜养分注入进来,完成了“融入”。

在工作中总结和思考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是原创频道首次举办小说征文大赛后,获奖作者在调研过程中提出“获奖作品可否推介给文学纸刊”这一建议,与网站建设原创平台的规划不谋而合,才让我们更加坚定和确信了“什么才是写作者所想所需”。

仅以今年原创频道散文征文大赛结果揭晓后,推介获奖作品的工作策略为例说明。一等奖作品5篇将以专辑形式刊发在《散文选刊》,其余等次的获奖作品除刊发在《天津文学》《大江文艺》等与网站有合作关系的专业文学期刊之外,也将陆续刊发于《秦都》《温州文学》《府州文苑》《科尔沁文学》等中国作家网驻站内刊,《淠河》等驻站内刊则计划陆续刊发散文征文大赛的全部获奖作品。一方面,这些好消息我们都在第一时间分享到作者群,进一步调动了大家的创作热情。另一方面,原创作者并非“单方面受益”,经过一系列推介与合作,越来越多驻站内刊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开辟了专栏、吸收了优质稿源,在一年一度的内刊工作会议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了内刊的活力,丰富了办刊抓手。

彼时,原创频道的工作模式更接近“单线程”,《灯盏》有可能成为“光最后照亮的地方”;如今,在越来越清晰的工作思路和使用智能表格等更多元便捷的工作方法加持下,原创平台建设和作者队伍培养得到愈加有效的拓展,将过去那些表面缺乏连缀的点和面,逐渐打通为一个和谐有序的整体。原创工作思路由过去简单的“做加法”,调整升级为一个“做乘法”的过程,“本周之星”、征文比赛、内刊工作、文集出版等各个树木渐成森林之势,蓬勃茁壮。

我想,对《灯盏》最殷切的期待和最美好的祝福莫过于——未来,登上《灯盏》不再是中国作家网原创作品的“终极目标”,而只是一个愿景光明的起点。让那些曾经闪烁于微末处的光,灼灼燃烧,照亮无垠。

2022-08-19 □杜 佳 1 1 文艺报 content66191.html 1 热忱的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