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少儿文艺

数字时代的水墨动画

□刘书亮

经典水墨动画《山水情》 水墨动画是中国动画艺术发展历程中生发出的重要类型,且带有显著的实验性。从《小蝌蚪找妈妈》到《牧笛》再到《山水情》,这些水墨动画经典不光是动画民族化表达的典型实践探索,更为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舞台上的展示奠定了某种底色。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交流和放映中国的动画短片期间,阿达(徐景达)导演总喜欢把《小蝌蚪找妈妈》排在每个活动的第一个,因为他觉得这部短片最能代表中国。 但复杂的制作工艺要求确实让传统水墨动画的产能较低,这令其一度退隐出观众们的视野。不过,对“水墨”这样一个闪亮的文化标签,处于新的技术背景与市场环境之下的创作者们当然不愿放过。受到数字影像技术的加持,人们有机会采取种种手段,以更高的效率来实现水墨效果。动画电影《雄狮少年》片头段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水墨感的模拟,官方账号在宣传时也积极地使用了这个标签;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电影《斑羚飞渡》更是水墨感十足,作品刚刚公开少量片段就让人们期待不已。以数字方式制作的水墨元素、以3D渲染制作的水墨动画,更是越来越多地在商业广告、宣传片、多媒体影像与当代艺术领域中频频出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国外创作者也乐于使用水墨风格——尽管有时是未见精髓的模仿——譬如动画短片《浪漫安魂曲》等。“数字水墨”俨然成为这个影像时代的新景观,这些作品或段落也引发了行业、大众媒体和普通观众的广泛讨论。 不过,目前许多新的数字化水墨作品,在创作规律上更像是一种“嫁接”,是把水墨风格加载到现代影像视听语言的结构之上——毕竟我们已经习惯了后者的叙事形式。这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现象:数字水墨影像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水墨画、水墨动画原有的美学系统,而是在与各种其他艺术形态融合之后将水墨本身矮化为一种单纯的视觉样式。许多新作品无非是对水墨元素的“借用”与消费——只要作品看上去很“水墨”,那就可以说达到了目标。“水墨风格”亦因此逐渐成为一个颇为宽幅的概念,成为包装了一个又一个商业创作项目的利器。我们完全可以说,“水墨动画”的外延与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当然,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让水墨风格走向流行化、商业化、工业化,其实是当今时代让水墨动画的生命得以延续的一种可行策略,这让它不仅活在历史当中,而且数字影像技术确实完成了自身的使命。但中国的传统美术形式究竟还有哪些其他的当代转化路径,它们又分别意味着什么?对此我们在未来应该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2022-09-16 □刘书亮 1 1 文艺报 content66593.html 1 数字时代的水墨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