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凤凰书评

鲁迅在上海的研究需要工笔细描

□李 浩

鲁迅在上海一直是个常说常新的题目,上海鲁迅纪念馆得占地利,一直以来将此作为重点学术课题,自1997年来举办过数次鲁迅定居上海周年的学术研讨会,最近一次便是2017年举办的纪念鲁迅定居上海9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于2018年出版了该学术会议的论文集。这次会议论文所呈现的,与10年前的纪念鲁迅定居上海8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比较,少了宏大叙事视角研究,而多有具体对象的研究,如王锡荣《从鲁迅的租界观说到鲁迅为何选择上海》、黄健《定居上海后的鲁迅杂文批评》等,不过,也因如此,开拓了鲁迅在上海研究的新局面,如乔丽华《略述鲁迅与左翼美术运动的关系》、施晓燕《鲁迅在上海定居初期的饮宴》等。2018年1月出版的《上海鲁迅研究·鲁迅与上海》专栏中的文章更明确地呈现出这种倾向,同年出版的文集《旧迹拾遗——鲁迅相关的若干人和事》从反映20世纪20年代上海部分青年读书生活的《应修人日记》谈起,着重研究了鲁迅为青年作家所作的序跋以及与鲁迅相关的翻译论争、上海小报、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等,以具体的人和事,构建了鲁迅在上海文学历史的一部分。

鲁迅在上海研究的“具体化”倾向,是对前数年的宏大叙事视角研究成果的回应。在“具体化”过程中,相关史料的整理工作有了更大进展,这便是上海鲁迅纪念馆编辑、2017年出版的《回忆鲁迅在上海》,该史料集汇集了目前所见的中外人士回忆鲁迅在上海的文章。与以往的编辑分类方式不同,此书的编辑者将数量庞大的回忆文章分类为日常生活、社会活动、美术活动、文学活动等几个部分,这种编辑方式直截了当地展现了鲁迅在上海的各个部分。乘《回忆鲁迅在上海》之势,而后又有两种史料集面世,这便是乔丽华的《鲁迅与左翼美术运动资料选编》,鲁迅在上海的一项重要文化工作便是倡导中国新兴版画运动,这本资料集,搜集了当时的报道资料,是这一美术运动的历史面目的集中展示。另一种是李浩、丁佳园合作的《鲁迅与电影:鲁迅观影资料简编(1927.10.7-1936.10.10)》,这本资料集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鲁迅与电影》,注重于电影院相关的广告词及电影导演、主要演员、情节简介、获奖等基本信息的整理,且其中考证出数部原先不甚明了的电影。此外,60多幅插图使相关史料不再冰冷,这本资料集的一个直接衍生产品便是2020年广州鲁迅纪念馆由此策划并举办了《“影迷”鲁迅》展,刘丹编著的同名书于今年出版,进一步丰富了相关史料,是为鲁迅与电影课题的最新成果。

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具体化”没有走入局限的境地,而是愈加丰富起来了。2017年开始,上海鲁迅纪念馆所编的《上海鲁迅研究》丛书,先后出版了“鲁迅手稿研究”“鲁迅与美术暨纪念李桦诞辰110周年”“鲁迅与上海”“鲁迅与出版”“鲁迅与左翼作家”“赵家璧与出版研究”“鲁迅与朝花社”“鲁迅与翻译”“鲁迅与期刊”“鲁迅与中国古代文化”“纪念左联成立90周年”“鲁迅文物研究”“鲁迅与江南文化”等专辑,试图从多方面拓展并深入鲁迅在上海的研究。近年来,在加强馆藏文物社会化转化方面,开启了以鲁迅在上海使用过的遗物为重点的鲁迅物质文化研究,现在已经发表了“鲁迅生活志”系列文章,同时,探索馆藏文物活化利用的最新尝试《鲁迅于上海——上海鲁迅纪念馆藏文物提要选》正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史料研究也是如此,在施晓燕的《鲁迅在上海的居住与饮食》之后,有杨琳的《鲁迅居住生活时期与亲友互赠食物考》、向敏艳的《〈鲁迅家用菜谱〉再研究》等多有新见的研究成果。今年出版的郑亚的《海上华痕——一个人的博物叙事》是面向上海城市文化博物馆发展的思考文集,在这个大视野下,她对鲁迅相关思考显示出独特的历史和城市文化价值。

近年来鲁迅在上海的研究呈现“具体化”的态势,成果丰硕,且并非是拘于一事一物,不见整体的。这些局部研究突破原先宏大叙事视角研究的盲区,使鲁迅在上海的历史原貌渐渐完整起来,鲁迅的形象也在平凡中更见伟大。总之,近年来“上海鲁迅”研究方面诸多“工笔细描”成果,具体而深入,不但对于鲁迅研究,而且对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研究都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上海鲁迅纪念馆)

2022-12-21 □李 浩 1 1 文艺报 content68004.html 1 鲁迅在上海的研究需要工笔细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