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这句最早见于《随感录四十一》的宣言,曾鼓舞觉醒年代的青年,也成为当今网络世代的精神雷达。鲁迅精神贯穿现当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全线,深层次嵌入当代个体的精神结构,并且在网络时代也能够成为虚拟空间的热点。诸多有关鲁迅与鲁迅文学的自媒体推文拥有10万+的阅读量,视频具有超百万的点击量。当下的自媒体平台中,网民、Z世代对鲁迅的想象和重构形式异彩纷呈,跨时空、跨媒介对话不间断发生,可以说,媒介转型与网络文化、当下青年的代际经验一起共同激发出关于“鲁迅”新的可能。
媒介化的鲁迅文学资源:
严肃与趣味的交融
当今的网络世代有多热爱鲁迅?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仅在视频网站哔哩哔哩(简称b站)上,和鲁迅相关的视频就超过一万多条,总播放量超过两亿人次。置身任何一个自媒体平台都不难发现,只要是携带鲁迅词条的推文、视频,总会引发广泛讨论,去年恰逢鲁迅诞辰140周年,更是助推他登上“顶流”,“鲁迅又双叒叕火了”成为2021年以来的网络共识。
鲁迅思想深邃,言辞犀利,其经典言论和网络传播常有惊人的相适性。而鲁迅杂文中的敏锐洞察和幽默修辞又能被网络文化所吸纳,并熔铸为“热梗”,鲁迅的杂文也因此被视为取用不衰的语言宝库。在历史与当下的碰撞交叠中,鲁迅的文学资源在各个自媒体平台上重新焕发生机,“如何全方位评价鲁迅”“我心目中的鲁迅”“你眼中的鲁迅先生”“鲁迅有多可爱”“鲁迅,亚洲第一梗王”等话题成为10万+推文,高赞知乎回答,豆瓣热点话题讨论。网友热衷于“在线打假”的狂欢,如阅读量过10万的微信推文“这些话,鲁迅真的说过”、网络热语“鲁迅说,我没说过这句话”等等现象。除此,鲁迅独特的文风也被嫁接进青年的文学生活,小红书中的“鲁迅体”引发仿写风潮、知乎文章“用鲁迅口吻写emo”获得4.3万赞同,当青年们摹仿鲁迅的口吻表达“不想上班”“失恋”“想吃宵夜”等日常情绪,鲁迅仿佛以别样的方式回归青年们之间。更引人注目的是,他们调动了多重感官来“阅读”鲁迅,b站热门视频《〈野草〉:我把16首鲁迅写成了一首歌》将鲁迅与说唱音乐结合,伴以闪现的黑白插图,将《野草》整编为一个关于“觉醒”的故事,映照出原作的孤绝氛围、位居边缘的反抗意识,至今已有超过千万的播放量、近百万点赞、近90万投币。与“rap鲁迅”审美格调的“冷”相对应的是“相声鲁迅”言说氛围的“热”,up主云社制作的“鲁迅说相声”系列在浩浩荡荡的弹幕中获得“春晚推荐”的追捧,视频中的人物神态简约却不乏神韵,捧哏和逗哏的语言交锋也犀利幽默。该系列在轻松的氛围中继承了鲁迅的批判精神,呈现了当下青年人承继鲁迅精神的活力。如此种种,不一而足,鲁迅的文学资源被媒介化的过程中,青年们融入了自身的时代体验来阐释鲁迅,在网络自媒体中再造了热血鲁迅。
崭新的鲁迅形象:从有形到无界
互联网世代打捞出鲁迅人间化、日常化的细节,对接当下生活,亲近流行文化的趣味性臻于极致。这根本上源于青年们对神化鲁迅的不满,在知乎“鲁迅在国内的评价为什么这么高”的问题下方获得2万赞的回答认为,鲁迅“本来是那么美妙的一个写作者,活生生被弄成条幅”;b站热门视频“鲁迅,一个被贬低为神的人”中,up主不正经老丝则希望青年们以阅读寻常作品的心态阅读鲁迅,“不要再去揣摩思想,结合当下,背诵选段”,网络世代以更加活泼、自由的方式想象鲁迅,而非被塑造成一个被无限崇高化、不接受质疑的雕像。由此知乎上不乏这样被热门讨论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骂中国人,鲁迅就可以被大众接受呢?”“鲁迅的‘他大约的确是死了’不算作病句,是不是名人效应?”一方面,“自媒体鲁迅”呈现出“去神化”的降格面貌,但另一方面,鲁迅又因汇聚了民族情感,成为不可被替代的唯一。《觉醒年代》中曹磊扮演的鲁迅形象成为互联网世代心中的经典,频频被用作微信推文、视频剪辑的素材。播放量超过700万的b站视频“【亿万填词】我把鲁迅先生填成了一曲《起风了》——谨此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取材于鲁迅的文学创作,回顾了经典鲁迅,强化了鲁迅作为民族精神旗帜的身份,而“《孤勇者》鲁迅版填词 献给先生的歌”则是以铿锵有力的填词,打造了“一腔孤勇”的鲁迅形象。
如果说上述鲁迅形象表现出寻常认知范围内的“可解”,那么b站中的“谷歌翻译20次”则是冲击了认知鲁迅的旧有路径。目前up主鹰目大人制作的“小行星全集”系列热度最高,累计播放量超过1666万,弹幕总量累积近19万。“谷歌翻译20次”的操作手段是将鲁迅的经典篇目放入谷歌翻译器,用不同国家的语言翻译转换20次后,以中文再次输出,此前逻辑通顺的文本变成表意混沌、逻辑不明的语段。其中,鲁迅被翻译为“小行星坠落”,鲁迅的文本被翻译成具有科幻色彩、末世风格的克苏鲁神话,“谷歌翻译20次”承载了网络世代的后人类想象,“自媒体鲁迅”在此意义上从有形向无界延伸。
b站up主陈次犬的《〈闰土〉:我把鲁迅的书写成歌》,播放量218.3万次。当他被问及为什么选择改编鲁迅作品时,他说:“鲁迅即流量。”可见,鲁迅的丰富性使得鲁迅不仅能够穿越时空,而且能够打通次元壁,在各个时代,各种形态的空间产生影响和共鸣。当下, 自媒体鲁迅作为鲁迅传播的新样态,折射出当下的社会生态,也凝聚着网络新世代的文化想象。看似碎片化的互联网并未消解鲁迅的精神内涵,而是在文化多元化、以互动分享为主打机制的场域内塑造出了一个更为丰富、充满生机的鲁迅,基于此,鲁迅与青年之间的对话将生生不息地延续。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