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玲是布朗族作家,布朗族人口较少,国内主要分布于云南保山、临沧、西双版纳等地。布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民间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叙事诗和抒情诗,但布朗族的作家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一些“50后”写作者,李俊玲这批“70后”写作者属于布朗族第二代书面文学作家。她因热爱文学而走上创作之路,写诗也写散文,很快成长为布朗族作家群的中坚力量。
我知道李俊玲,是从她的散文《怒江,原来我属于你》开始的。那年我担任云南省滇西文学奖的评委,在众多作品中对她这篇留下了深刻印象。散文以潞江坝为起点,沿怒江之水一路向北、逆流而上,写出了作者的灵魂和怒江之间密切而深刻的缠绕,文风朴素而灵动。后来才知道她2005年就开始发表汉语文学作品,其诗歌、散文已经走出云南,多次获得各种文学奖项。如此成绩,来自于她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故土的深情。她的散文多以施甸这个小县城的风土人情为写作背景,以小见大开掘出丰富的人文地理内涵,对人生世态有着深入的透视。
几年前我参加施甸举办的采风活动,终于见到了李俊玲。施甸是一座有故事的边地小城,它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与缅甸相距260公里,24个民族在此水乳交融,谱写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厚重的人文历史,理应有优秀的文学作品来记录和展示,这是本土作家的责任。如今李俊玲携她的散文新作《隐秘的人间》向我们走来,正好满足了读者对这块土地的期待心理。
《隐秘的人间》收录了李俊玲近三年来创作的25篇散文,书名便透露了作家的文学审美追求。她希望从个人经历与感受出发,书写小城施甸特有的乡俗民情,展现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文形态,通过时代变迁中的个体命运来反映地域的总体风貌和全景气象。每个作家笔下都有自己不能忘怀的故乡,这是作家成长的摇篮,也是写作的基点;同时,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也可以通过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描写,实现对精神原乡的建构。让地理的故乡升华为精神的家园,这样的写作才具有审美价值和意义。
翻开《隐秘的人间》,滇西小城丰富的人间万象扑面而来。在李俊玲笔下,这是一座有温度的小城,这里的一切都与她的生命成长有关,“以不同的方位烙印在我的喜怒哀乐里”。那些记录着她生命过往的人和事,随回忆进入文字,犹如干花在温水中一点点复活,缓缓绽放出动人的光彩。那些穿过时间迷雾向读者走来的,都是在作者心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和事。李俊玲把自己和小城的关系生动比喻成植物与土地的关系:“一个人在一座城待久了,便会成为这个地方的一株植物,知晓着这方土地的温度、湿度、酸碱度,以及风向、水位、日照时长,以自身特有的姿态融入这些看似恒久却不断变幻的指数中,成为它细微而不易察觉的一部分。”李俊玲为我们展现了上世纪80年代的成长记忆,小城的历史通过她的记忆在文字中复活,鲜活而生动。照相馆的马师傅、老中医赵医生、“叫客的”老朱丸、身带巫性的钳婆、送报纸的老张头……李俊玲以一个成长中女孩的眼光,透视人世间来来去去的人影,写出一座城的时代面貌和一群人的丰富多姿。对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的感受和思考、淳厚的亲情、深刻的生命体验,构成了这部散文集丰富的内容,为读者打开一扇扇独特的窗户。
散文需要哲理的思考,它可以让读者透过事物的表象抵达作者内心深处,洞见她灵魂的波澜,充满智慧的思辨可以为散文增加内涵和深度。《有龙在侧》展示了小城多彩的龙文化,思考人与自然与生俱来的默契,对民间智慧进行礼赞。《大地之子》写出边境文化的独特,作家坦陈自己的美学理想,就是希望看到“人充满劳绩,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像虫鱼,像草木,始于大地,终究归于大地”。《人在深秋》是一篇写意散文,看似散漫的思绪,却渗透了作家对人生世事的体悟。从北京到边城,从自己的童年到女儿的成长,作家用水墨笔法勾勒出了一幅广袤的人世秋景图,而生活的琐碎与具体则冲淡了秋的肃杀之气,让它染上几许尘世的温馨,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家心灵世界的起伏跌宕。
如何从个人的感受出发,接通一个更为广阔的现实世界,这是近年来许多散文作家思考的问题,《隐秘的人间》对此也有思考和探索,其中很多篇章都是以作者的主观视角切入对世界的观照和对生命存在的思考。布朗族相信万物有灵,民间信仰对李俊玲的写作有潜在影响,她相信在红尘人间外还有一个看不见的人间存在,这大约就是她选择其中一篇书写鬼神的文章《隐秘的人间》的题目作为散文集标题的理由。她还想通过书写来传达出自己对文学的崇拜,她认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应该对身处的生存环境永怀好奇之心和敬畏之意,为乡土赋形,为众生代言。这样的写作理念决定了她的写作是有温度的写作,她是怀着对故土和亲人的热爱去书写这块土地上的芸芸众生的。
李俊玲的散文以细腻深刻而见长,体现了一位女性作家对人生世事的温馨情怀。在她的散文中,边地生活的诸多物象携带着某种陌生气息进入读者的视野,生动新鲜,充满阅读的吸引力。散文中的纷繁物象还体现了作家与大地的亲密关系,它与作家的生命已经不可分割,是她可贵的地理和精神意义上的家园。通过对诸多边地风情的生动描绘,李俊玲在散文中逐步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原乡,呈现出独特的文学风貌。
我写故我在,这是李俊玲所追求的目标。如她在散文中所言:“当我的脚再次踩到乡间松软的泥土时,仿若自己也是一株稻米,把生命中每个特别的瞬间都一一呈现给了这个纷繁的人间。”她的散文也丰富了布朗族当代文学,为文坛奉献了一束美丽的花朵。祝愿她在散文的道路上一路畅行,佳作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