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学评论

以绵密柔软的想象 穿越艺术时空

——读贺贺散文集《青虫》 □王晓娜

2022年秋天,贺贺的画展在广州越秀公园自然和谐艺术馆开幕,我应邀前往。那个午后,我惊异于外表华丽的贺贺,内心居然滋长着那么多绵密的想象和思想。我在她的画展看到了一个远超于绘画之外的世界,一个关于美、关于文学、关于哲学,乃至关于一切艺术的庞大时空,看到她对于艺术的各种阐释和解构,自然,也看到了她的野心。

贺贺的画作,多被她赋予文学和哲学思维的抽象表达。一张五官留白的肖像画,旁边的配文是:“我的视线聚焦处 一场场哑剧在此时空偶然上演又落幕 我是这时空唯一的观者。”这令我想起古老的哑剧艺术,贺贺如同一个“无言的诗人”,通过画作将生命的虚无本质以及感觉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观者。史铁生也说:“无言是对的。”在庞大未知的命运面前,在不确定的人生路途中,在喧嚣纷杂的世俗事务里,唯有无言可以对抗一切苦难和虚无,生命也终以无言作结。一群不规则排列的圆点,配文是:“在时间中的消亡让人在时间中成熟……”贺贺仿佛特别钟爱“时间”这个命题,她的多数画作都体现着关于时间的意味和建构,从《时间在空无里发出静静的震颤》到《小心翼翼拨开时间的外壳》,无不如此。时间是一个亘古的哲学命题,优秀的文学艺术的思想内核,也多是关于时间的艺术。贺贺真是深谙此理。贺贺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渐渐熟识后,我很快发现,贺贺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女人”,抑或说“侠女”,秉性大气。一切源于她身上的书卷气,那种流于内而溢乎外的书香之况味,令人心生尊重。

我后来在她的散文《自画像》中确证了自己的判断:“若问这世界上什么是我的最爱,我可以不用思索毫不犹豫地说是读书。这已是跟随我多少年,幼时开始的热爱。年少好动的我只有书能让我迅速沉静下来。”《自画像》是散文集《青虫》里的一篇, 写得颇有韵味:“画了不少画,一直没想过画自己……很喜欢一句话, 近乡情怯。短短四字,包含回乡者太多的心路历程和情绪,欲言又止,激动又情怯。这个比喻用在这儿不是百分百地精确,但也有几分相似之处。如何去描绘审视自己?如何真正走近自我?这也犹如回乡情怯。”散文的写作犹如绘画,画家贺贺擅长用细腻的笔触一点一点摹状出心灵的原貌,落笔忐忑而谨慎,意绪三思又斟酌,力求行文准确而妥帖。一番“自画像”后,写至文末,她的信心和力量便水到渠成:“每个人都期望得到赞许,自我价值的实现被社会认可,这是人的基本需求。我不否认我也有这小小的需要。但我内心是安详的,顺其自然,专注于当下,不虚度此时此刻。怎样的生命状态都是值得的。”多么从容睿智的文字,虽简练却包含着人生的大智慧。我想,有这种心态和胸怀的女子,即便脚踩高跟鞋,也能把人生每一步都经营得稳稳的。散文集《青虫》共分三辑:絮语、随笔和文心,并穿插有若干幅意蕴丰富的摄影作品。辑名之间有种层层递进的关系,从碎碎念的絮语,到闲散随笔,再到雕刻文心,内藏作者的心路历程与阅读机心。

“絮语”飞扬,映照出思想的片刻闪光。读贺贺的絮语,需要一点仪式感。最好是在光影清浅的午后,一杯咖啡,几颗果子,化了淡妆,着一袭裙装,倚窗而坐,徐徐进入阅读。“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味道,这个味道是这方水土上生生不息的人所赋予的,而人又被这方土地烙上自己的印记。”“记忆就像一座远古的城,时光之碎片经年累积掩埋,它在黑暗中沉睡。你几乎忘记它的存在,而在某一刻,你突然如梦初醒,你沉睡的城在别人那里从来都是灯火通明。”“阳光也是有声音的,如果你仔细聆听。”“你的样子就是隐藏的线索。”这些描述“当下”状态的絮絮之语,可能是贺贺平时随手记下的灵感片段,它们在某个时刻从她脑中或眼前倏忽而过,不抓紧记下,便了无痕迹,再无遇见和重逢的可能。但这又绝不同于普通的生活絮语和牢骚,而是带着思考的意蕴,闪着思想的光芒。“你沉睡的城在别人那里从来都是灯火通明”,“阳光也是有声音的”,“你的样子就是隐藏的线索”,这些如哲诗一般干净阔达的语言,既有视觉、感觉和听觉的打开,也有时间和空间的重叠演绎,值得读者细细品味、研读。

“随笔”在场,透着日常生活的质感。这一辑多聚焦于日常生活,如《黑妹》《饭局》《一个人的旅途》《书店》《北方的秋》《豆丁》《喝茶》等,向读者全方位展示了一个立体多维的贺贺及其生活,以及她对于文学艺术世界的丰富想象和表达。《车库里的演奏》写她偶遇一位退休大叔在光线晦暗、空气污浊的车库里吹萨克斯的情景和经历:“我与他告辞,他继续吹奏,影影绰绰的光影中,他成了一幅黑白的剪影。萨克斯之音在他周围往空中发散,不断延伸扩展,存现在听力所及之处。……人生总要往暮色归去,但每一段的生命都要保持精彩和持续的意义与激情,这种生命是值得的,也会闪耀着自我光芒。”音乐是时代发展进程中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是人世间或悲或欢的心音,作者在文章中没有点明大叔吹的是什么曲子,但那流淌在车库里的乐声却给了她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昭示。《一个人的旅途》中有这样的句子:“声音里有绸缎的温暖和温软抚摸着你,有花的馥郁之香。有些人的声音不会随生命和岁月流逝,自成一种永恒。”什么叫声音里有绸缎的温暖和温软,有花的馥郁之香,什么叫时间的永恒,如何在声音中抚摸到绸缎的温暖和温软,闻到花的馥郁之香 ,这是一个作家对文字、对世界的敏感性,是一种天分,也可由此看出,贺贺曾阅读了大量的散文名家作品。在绵密的想象中理性飞翔,以柔软的文字承载哲性的思考,不得不说,她的写作是有野心的。

“文心”玲珑,她在孤独中与文字相遇、相知和相处。贺贺在后记中说:“作为艺术家,我大部分时间在工作室里进行绘画创作。艺术是孤独的,艺术家也是孤独的,但文字悄然成为我的秘密伙伴,它每天都与我对话,我也向她窃窃私语,它是我内在表达与倾诉的通道。我对世界的看法与领悟全然交付与它,我把它当成我最信赖的朋友,它也帮我在这世界构筑另外一个——绘画之外的存在世界。”贺贺提到了“孤独”与“存在”,这两个哲学关键词,同时也是两个文学母题,在孤独的时间中存在,在存在的虚无和徒劳中寻求生命的意义,是文学作品亘古永恒的主题。“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年的阅读经历和积累给了贺贺丰赡的馈赠,促使她一直思考,例如《谈J.M.库切的〈耻〉》:“父母与子女的界限,这是古老的话题,冲突是必然存在的……孩子的成人预示着他已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有他自己独立的思考与人格。如果爱常包裹着父母的干涉,越过的一定的界限就是爱的枷锁。”《喜欢苏珊·桑塔格》:“喜欢苏珊·桑塔格就像喜欢波伏娃一样……她们的书写,她们的思想言行,是一个时代文化的表征。然而又超越一个时代,她们是世界文化史无限延伸发展线索上的其中一章节。”不难看出,贺贺的写作是力求深邃的,字里行间既有对生活的热目关注,还流淌着经年的阅历积淀和冷眼思考。那一颗对世事敏感和“不安分”的玲珑文心,通过绘画、阅读和写作,被她打磨得日益成熟圆润,进而尝试向更多维度和深度跋涉。

“往高处伸展”,是《青虫》里的一张摄影作品,生于钢筋水泥城市里的草本植物,拼命地往上生长,呈现出蓬勃之势。贺贺对于绘画和文学艺术的探索正如此般,她自由地阅读摄取着多学科的养分,以女性绵密柔软的想象穿越美妙的艺术时空,如一场华丽的生命起舞,每一步都走得美丽从容又不乏力量。远观贺贺,会以为她是一朵精致婀娜的玫瑰;走近她,会发现她其实更像一束玲珑脱俗的百合,每一朵都绽放得不同,且是不断地散发着清香的,是追求高雅的。优雅、高贵、知性,据说是贺贺对于着装的要求,依我看,她对于绘画、写作和生命状态的追求,也不外于此。在《青虫》艺术的腰封上,印着这样的文字:“万物众生与自己的和解。”不得不再次感叹一句,将“万物众生”放在“自己”之前,将内心的敬畏作为神祇,怀着如此情怀写作的女子该是多么聪慧!

2023-03-08 ——读贺贺散文集《青虫》 □王晓娜 1 1 文艺报 content69004.html 1 以绵密柔软的想象 穿越艺术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