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学评论

守住心中的惠风和畅

——《不如风雅过生活》略评 □闫卫星

作为米希雅的《不如风雅过生活》最早的读者之一,我被感染、薰浸、陶冶,心中生出与美文意境相契通的感情和共鸣,愿意把感受分享给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美、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和一切美的东西的人们。

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城乡发生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化。读《不如风雅过生活》才突然明白,原来变动的只是表层,深层的民间信仰和生活方式礼仪,依然传承着千百年的习惯。而且,这些似乎平淡无奇,为最普通的农民、城市居民所操持、饮食、使用、居住的仪规、食物、衣饰、建筑,一经米希雅的妙笔,便意境葱茏、活色生香,渗透着文化和乡愁。通过充满着艺术气韵的文字,“夜来幽梦忽还乡”,才发现自己的家乡,那一方黄土高原上的盆地,原来如此美丽缠绵。乡愁不仅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是此山此水此地中的人、物、事、情、态。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双发现乡愁的眼、一颗感受乡愁的心和一枝如乡愁般深切清丽婉约的笔,有此,则遍地风雅,日日风华,时时风月。

乡愁在深层,是对于文化的爱与眷恋。而风雅地生活则是中国文人念兹在兹的愿望,是中国文化最美好的地方。《世说新语》里的魏晋人士自不待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孔颜乐处,就是风雅生活之最初者,而且为此赋予哲学意蕴,即心灵情绪的高度和谐自如,客观事物、主观认知、情绪状态的高度合一。于外,可能是一饮一食一器一物一花一果,于内,却是心灵与人格的高峰体验。唯此,人生处处皆佳境,清风明月伴我行。《不如风雅过生活》中的每一篇,都渗透着这样高妙的人生境界。而最美好之地,当在江南。

今日之长三角与昔时之江南,地理虽一,文化与生活的感觉却天壤之别了。国际大都市、长三角一体化、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小商品城……汹涌而来,无不昭示着经济发展、物质丰富、时不我待、功名利禄,传统江南的杏花春雨、小桥流水、鸡声茅店、烟波画船,越来越远了,最多成为人工打造的旅游景点的收费项目,游客匆匆而来,微信扫扫,提伴手礼而去。米希雅却在苏州小巷里、绍兴蓝印花布上,发现了依然遗存的风雅中国。而她叙写这些浸润着文化气象的事物,所用也是宋词风格意境。

我一直以为,宋词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文体。无论豪放派还是婉约派,流淌在文字间的,是对人生无限的热爱、思索、感怀,对于外界事物的心理投射、情感观照,而最终达于物我合一、情景交融之境界。无论“昨夜西风凋碧树”,还是“衣带渐宽终不悔”,抑或“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每重境界,无不感情深致、彻入骨髓,令人反复吟咏,一唱三叹,掩卷有思,三日不绝也。《不如风雅过生活》中的美篇,即到达如此层面。作者是今日之市场经济大潮下出生成长的青年,身影音容修为,却仿佛古之女子。以古人之心,品今日之事,所品者,自是中国传统文化承载之最集中者,如茶、如布、如书、如画,如思、如诉。

魏晋是发现美的时代,发现了容貌之美、衣食之美、言论之美、行状之美、交游之美、艺术之美,这些美贯注着中国文人雅士生活的方方面面。千古第一行书《兰亭序》,是公余休息日郊外雅集时所产生,偷得浮生平日闲,便有如此不朽精品。“长恨此生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人生在世,外在操劳自然难免,却可守住心中的惠风和畅,体味尘世的美好,如此,读《不如风雅过生活》便再适宜不过了。

2023-03-08 ——《不如风雅过生活》略评 □闫卫星 1 1 文艺报 content69005.html 1 守住心中的惠风和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