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文学评论

灵魂的追问

□胡 平

文学的世俗性与精神性共存,而追求文学的精神向度和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并将其不断引向深入,历来只为少数作家倾力从事,蒋韵便是这样的作者之一。她的近作《你好,安娜》着重书写“50后”一代人的命运遭际,能获得不少“80后”至“00后”读者的追捧,原因正在于其内涵意旨超过了世俗规约,跨越了年代隔膜,使人们得到精神皈依的启示,反省人性,感受到终极的关怀。

安娜是小说中第二主人公。于20世纪70年代,她接受恋人彭承畴的信任,为其保管了一件黑色笔记本,内里以手写体记载了当时不宜外传的个人情感经历,以后,又因受到环境压力,匆匆将笔记本托付好友素心收藏。当她得知这一信物被人从素心处抢走时,深感再无颜面对彭承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素心是第一主人公,她曾全力保护物件的安全,后意外遇到歹徒夺走挎包,不惜以牺牲贞操换回了笔记本。正由于这个代价过于昂贵,也由于同样爱上了彭承畴,她只说笔记本遗失,隐瞒下真情,却没想到安娜竟因此以死谢罪,造成她无法摆脱的心绪困境,始终处于忏悔之中。

忏悔,是对原罪的一种清理,不是每个普通人都习惯面对。经历过动乱时代的人们,不肯直视旧日罪愆者并不少见,即便身处现实,愿意三省吾身者也足弥尊重。《你好,安娜》涉及了人们精神性的本体存在,体现了文学价值的终极圭臬,才获得不同年龄段读者们的共鸣,也使它登上“中国好书”榜单。“写什么”,是今日作家们不断思考的问题,蒋韵坚持的选择解释了纯文学的立场。

不仅如此,作品所体现的精神向度,又与四五十年代生人理想主义价值观相映衬,使小说忠实记录了那一代人的人生基调和审美底色。大体说来,那一代青年物质匮乏而无所抱怨,信念充实而无所畏葸,对理想价值的追求曾是坚定而彻底的,未必能为今人完全理解。显然,现在的人们不容易想象:只是遗失了恋人的一部手稿,哪怕它记载有对方的隐私,便值得一位花季女子为此结束生命;也难于设想,即便是欺骗过朋友,对她的香消玉殒负有部分责任,就自甘葬送余生的幸福,但这种“三观”在当年不乏本质的真实。我们看到,安娜和姐姐为了由城市注销户口迁往边疆,都写过血书,在建设兵团,她曾像知青英雄金训华跳川救木那样跳到河里去救一只落水的小猪,以后落下重疾。所以,她的自裁也可注释为一种人生理想的破灭。《你好,安娜》向后人证实,确曾有过这样一批人,人和人可以有如此不同,而且,在不同时代,都可能再现他们的身影,区别只在于典型性的强弱。

历史学家记载重大历史事件及人物,梳理社会演进的逻辑线索,文学家则能够使人们沉浸在消逝年代的浓郁生活氛围中。作为“50后”作家,蒋韵的个人经历、感受及积聚的情绪印记都具有“亲验的真实”,使年轻读者们对她的小说内容感到新奇、诧异和逐渐理解,这个觉悟过程带来文学阅读的充实。书名中的“安娜”就属于含有特定意味的符号,看去异类,却折射出旧日的时尚。安娜的父亲教授权威的苏俄文学,子女便分别命名为丽莎、安娜、伊凡,这在当时不足为奇。素心有个教名玛娜,源自《出埃及记》,是神赐予摩西族人的“灵粮”,意味着施予和舍,当她明白自己辜负了教义时,悔恨便成为重负。彭承畴这样的知青,常身穿洗得发白的蓝学生装,斜挎一只军绿帆布书包,书包里往往藏有一只笔记本,上面摘抄了普希金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致大海》《自由颂》等。不能小看这些具体写照,它们大量出现在小说中,相当准确地勾画出那一代青年们心中的崇拜。相比今日,那更是一个文学的时代,而文学的时代自然也与缘由精神和理想的殉道相关。

小说中人物不多,刻画上颇为精细,毫发毕现,令人服膺。安娜在作品前三分之一处即已消逝,使人感到意外,而此后读者始终无法摆脱对她心灵世界的追寻,显示了作者的控制能力。在蒋韵笔下,安娜并不如素心或三美漂亮,与姐姐丽莎相比更相形见绌,这一设计不落俗套,反衬出安娜气质的不凡。彭承畴的眼光很快越过素心望到了她,身不由己离开素心家,借助三美找到安娜,并将笔记本托付于她。他与安娜唯有的一次亲吻,吻在了安娜的遗体上。所以,两人之间,更是精神上的际会。安娜身体羸弱,但意志坚强,立意赴死时,杀伐决断,干脆利落,服用安眠药后静静坐在公园长椅上仙逝,死得美好和理想,见出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怀,她要让安娜平静地脱离尘世。

在安娜和素心之间,三美是个关键人物,作者对她的设置颇具匠心。应该说,没有她的在场,整个故事将失去一半曲折。书里她是个“有眼色”的姑娘,一度刻意想给素心和彭承畴一点独处的时间。当彭承畴在安娜家门前与她道别后,她掉头而去,又忽然对他说了声“你真坏”,马上走进黑暗,不觉哭了,可见她心里什么都明白。有过几次,素心想对她说出深藏的秘密,获得倾吐和告解,她却不肯给对方这个机会,认为素心欠安娜一条命。她是否也喜欢彭承畴?作者不曾点明,不过作者巧妙将她设计为安娜的另一个化身,使素心无可逃避在她面前接受审判。同时,她也在不断接受审判,谴责自己当初不该将笔记本的事告诉素心,回想起来,这一告知怀有私念。她使一部由中心事件结构的小说的心理情节格外错综复杂,引人入胜。

从各种角度看,素心都是全作悬念所在的焦点,她身上有《罪与罚》的影子,也将全作的忏悔主题不断引向纵深。作者特别写到了她和妹妹的关系,她不能容忍妹妹在她8岁时降临人间,下通牒要父母丢弃,否则离家出走。她真的走了,只身远行,说明了她的妒忌心很强。正是出于这一性格,她在安娜来到的那个晚上没有说出真情,造成一场无从挽回的悲剧。蒋韵的写作同样重视人性的剖析,通过素心这个人物放大出人性的弱点,也许想提醒世人,这些弱点也在形成原罪。作者对素心灵魂挣扎过程的描写相当细密,素心深怀对安娜的愧疚,也寻找过各种理由为自己辩护,但重要的是,作者写出她仍然有着良知,仍然超凡脱俗。她从未释解心头的重负,始终幻想安娜的谅解,甚至要求自己替安娜活下去,起笔名安娜,以安娜的立场写出一部揭示真相的作品。她遇到白瑞德,陷入爱情后,竟也无法随遇而安,似乎还能感到安娜在望着她,最终逃离了情人。她走得很远,但也可以说,目前少有小说在人性深度和精神性探索上像《你好,安娜》走得这样远,仅此而言,此作便可被视为“攀登文学高峰”的一种努力。

《你好,安娜》也属于女性写作的某种范例。小说人物中女性比男性多,形象较之男性生动,透视出蒋韵创作取向的重点所在。其中,对母女、姐妹间关系的发掘较为深入,尤其在叙写丽莎与母亲的冲突之中。受时局影响,母亲坚决不允许丽莎成为一名舞蹈演员,12岁的丽莎像安娜一样决绝地吞吃了安眠药,使母亲痛悔不已。以后,丽莎只当上文艺宣传队队员,下乡后嫁给一个放羊的农民,数年不肯回家看望母亲。后离婚带两个女儿回城,在母亲的资助下维持生活,却不愿当面原谅母亲,坚持把孩子都培养成为文艺人才,将她和母亲的故事倒过来演绎了一遍,情节同样抓人,且耐人寻味。在作品中,丽莎与笔记本事件无关,但她和妹妹安娜在气质上有相近之处,都执着于坚定的信念,尽管生活给她们带来遍体鳞伤。她们的人生中,不约而同都遇到关于“原谅”的命题,这一命题同样显得重大,也缠绕着读者,迫使人们去思索,显得沉重而现实。

小说意境在结尾处得到升华。44年后,素心、三美和彭承畴三人终于重聚,彭承畴知晓素心要交给他一件什么东西,素心也才知道彭承畴早已相信她为保护它付出过惨痛代价,情绪难于自抑。这一重聚不能说来得太晚,因为他们都完成了精神的蜕变和洗礼,这太需要时间。由此,作者也完成了她的精神探索之旅。

《你好,安娜》无愧为一部追问灵魂的作品。

2023-03-31 □胡 平 1 1 文艺报 content69401.html 1 灵魂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