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版:文学评论

新时代语境下雄安新区的现实主义书写

□王振儒

长篇小说《白洋淀上》是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推出的首部作品,小说以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和乡村振兴为时代背景,历时6年创作完成,通过白洋淀打鱼人王永泰和几个儿子的命运故事,折射了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恢宏历程,讴歌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奋斗精神。《白洋淀上》是河北文学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的一次具体行动,是河北作家为雄安新区献上的礼物。本书一问世,就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的广泛好评,取得口碑和销量的双丰收,为新时代河北文学开了个好头,为“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成果发布正式拉开了帷幕。

《白洋淀上》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向同心,是文学刻录时代的典范之作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这里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牵动人心。雄安新区恢弘壮阔的发展历程,不仅是新时代伟大征程的缩影,也深刻改变着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活和命运。用艺术书写时代、讴歌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几年来,河北作家聚焦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创作了一系列文艺作品,力求从不同角度对雄安进行艺术表达,其中最能全面、深刻、生动反映雄安建设伟大实践的当属长篇小说《白洋淀上》。《白洋淀上》立足时代发展的恢弘背景,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山乡巨变。对当代文艺创作而言,怎样触及当代中国经验、进入当代中国人真实的精神世界、表现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是对作家创作能力的巨大考验。在这部作品中,关仁山紧紧抓住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和乡村振兴这两大时代主题,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构建人物关系,敏锐捕捉时代生活的甘苦体验,在白洋淀这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对当代中国人民进行了典型化的呈现,展示出了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及具有浓郁水乡特色的风土人情,让人深刻而真实的感受到了城乡发展的巨大变迁,领略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变革。《白洋淀上》聚焦人物命运的发展变化,让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情感共鸣。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恰恰是亿万人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聚了沧桑巨变。向“小人物”要“大作品”,是《白洋淀上》最显著的特点,它以生活为沃土、以民众为根本,塑造了王永泰、乔麦、王决心等一系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爱恨有梦想、有冲突有挣扎的真实人物形象,展现了个人命运在时代大潮中的浮沉变化,让人真实体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进而迸发出强烈的思想感染力。《白洋淀上》紧扣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让人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思想洗礼。优秀的作品应该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今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唱响“强信心”的主旋律。《白洋淀上》通篇充满着激昂向上的强劲力量,通过多线程展现王家寨、北羊村等地的建设发展历程,从传承“雁翎队”到组建雄安新区建设队,从搬离传统淀上人家到入住现代化美丽新居,同一片土地、同一群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展现了不同以往的精神气象,给人以共情共鸣、共同奋进的独特体验。

《白洋淀上》以中国精神为底色、以优秀文化为内蕴,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之作

文以载道是中国文艺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需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来展现新时代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面对当前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文艺在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奋进力量方面更具有特殊作用。《白洋淀上》在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承载着新时代的价值理念,传递出有力的精神力量。《白洋淀上》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乔麦从养鸭女蜕变为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新农人,这种转变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有牺牲、有付出,但在党和政府号召下,在乡村振兴和雄安新区建设的背景下,淀区人民把个人前途命运与民族、国家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普通人为实现中国梦和民族复兴的自觉担当,作品从而拥有了持久而隽永的力量。《白洋淀上》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进取精神。“立文之道,惟字与义。”通过文艺作品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不仅是作家艺术家的职责使命,更关乎着一部作品能否传之后世、流之久远。小说中的一百多个人物,就好像白洋淀的荷花一样,生性倔强、坚韧不拔、顽强生长,面对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挫折,我们在他们身上感受到的不是抱怨和惰怠,而是充满着蓬勃的生机、向上的力量,《白洋淀上》所蕴含的奋斗精神和内在的道德力量,将给予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人们以无穷的滋养。《白洋淀上》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华优秀文化的伦理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关仁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熔铸为《白洋淀上》独特的精神内核。比如打鱼人王永泰,打一辈子鱼,把鱼让给年迈的母亲和儿子们吃,自己吃了一辈子鱼刺,这背后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所孕育的孝老敬亲、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优秀文化。我们只有深深扎根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

《白洋淀上》以人民群众为主角、以乡土生活为蓝本,是新时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典范之作

现实题材创作一直是当代文学的主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河北是文学大省,有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孙犁、徐光耀、梁斌等为代表的保定红色作家群,到享誉全国文坛的铁凝、贾大山,再到今天的关仁山、刘建东等,河北作家始终秉持着现实主义精神进行创作。特别是“荷花淀派”的诞生与发展,使河北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风格和独特的艺术特征,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小说《白洋淀上》传承了“荷花淀派”的创作传统,是河北新时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代表。《白洋淀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用百姓视角讲好百姓故事。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小说《白洋淀上》高扬人民性旗帜,反映着人民的心声,传递着人民的情感,坚持把人民作为“剧作者”“剧中人”,而不仅仅是“围观”与“喝彩”的道具。这本书从人民的视角书写时代变迁、描摹社会万象,用细腻的笔触揭示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情感变化,刻画了时代浪潮中逐梦圆梦的奋斗者群像,彰显了普通人不平凡的精神品格,具有强烈的人民情怀。《白洋淀上》聚焦雄安新区的火热生活,用心用情品味人间烟火。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白洋淀上》聚焦乡村的新变化,体察改革进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反映生活中的茶米油盐和喜怒哀乐,带有浓郁的华北乡村、特别是白洋淀水乡的生活气息,散发着芦苇丛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白洋淀上》传承“荷花淀派”,发扬中国文学传统美学风格。“荷花淀派”以鲜明的“水韵”特色,在当代文学史中产生了深远影响。《白洋淀上》无论从主题选材还是美学风格,堪称新时代的“荷花淀派”。作品以白洋淀明媚和煦的风景当作背景,用浪漫主义之形融入现实主义之魂,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通篇使用朴素柔美、清新明快的语句,传神描写了水乡气息的诗情画意和对生活充满热爱的普罗大众,营造出寓意深刻的典型意境,小说活用歌谣谚语、方言土语,让中华传统美学与当代审美价值完美融合。

《白洋淀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坚持艺术创作正确道路的典范之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的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白洋淀上》取得创作上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坚守这一创作准则。我与关仁山相识多年,也经常交流,深知他为这部作品的辛劳付出。他的创作成果有力地证明了,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离不开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坚守,作家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诱惑。当今时代,人们的价值追求、生活方式、思想状态多元多变,各种关系的干扰、各种利益的诱惑,使不少作家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迷失自我、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除了作家的身份外,关仁山还是一名剧作家,但他放弃了很多成名快、利益高的影视剧、网络作品创作邀约,坚持艺术理想,追求高尚操守,以“宝剑锋从磨砺出”“板凳须坐十年冷”的坚守,历经6年时光,数易其稿,反复打磨,这才成就了这部无愧于时代的作品。作家要不畏辛苦,业广惟勤。为撰写《白洋淀上》,关仁山深入田间地头采风,走村串户,与渔民乡亲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反复查阅雄安三县历史资料,可以说把王家寨当作了自己家,真正做到了脚上沾满泥土、心中装着人民。正是在亲身体会人民群众喜怒哀乐的基础上,关仁山才创作出了这部真实可感、情感充沛的长篇小说。作家要志存高远,勇攀高峰。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关仁山本身是功成名就的作家,但仍然笔耕不辍、坚持写作,他精心打磨的《白洋淀上》最终成就他的另一个高峰,他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非常可贵,为广大作家树立了标杆,更对青年作家有很强的榜样力量。

关仁山是河北当代文学“三驾马车”之一,他的作品坚持文学的人民性价值取向,饱含现实主义创作精神。长篇小说《白洋淀上》作为他的最新力作,展现了中国当代作家对时代的人文观照、对社会的责任担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立足新时代,当代作家应当如何在深刻把握民族复兴时代主题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生活、发掘生活,讲好中国故事,呈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正是关仁山和《白洋淀上》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和收获。

2023-03-31 □王振儒 1 1 文艺报 content69405.html 1 新时代语境下雄安新区的现实主义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