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占祥先生毕生热爱文学,1985年即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为表达对高占祥先生的缅怀之情,特刊发他的一篇散文作品如下。此文写于2014年3月。
——编 者
一个人的人生,既不能由命运的权柄完全操纵,又不能仅按照个人的意愿航行。人生的魅力在于孕育无数的可能,酷似一个人与命运对弈而布成的一盘棋。我从童工到部长是这样,我从草根逐渐走上文学之路也是这样。这么说也许不恰当,但不过是一个比喻而已。
严格说来,我还不能说已经走上了文学之路,而是正在文学的路上行进之中。故在此只能谈四点粗浅的感受。
一、痴迷学文是踏上文学之路的垫脚石。
学文识字是从事各种文学门类最基本的前提,是能否走上文学之路的关键。而我只读过五年小学,这是我从事文学的致命弱处和最大障碍。
1953年,我进入北京印钞厂当排字工人,同时被厂里选为宣传员,负责写板报、宣传栏反映厂风厂貌。结果本来很生动的好人好事被我写得干干巴巴且词不达意、错字连篇,闹出不少笑话。当别人叫我“错字大王”时,我羞得无地自容。这种针扎似的刺激变成了我“不攻破文字关绝不罢手”的决心。我暗暗发狠:不摘掉“错字大王”的帽子,我就不姓高。于是,我搞了一场自我识字的“攻坚战”:申请到业余学校补习中学功课;到书店买来字典,一字不漏地读字典、背字典;每天早晚读古诗,背古文;后来又上了七年北京红旗业余大学;还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业余艺校学了几年,其间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听老舍、侯宝林、郭小川等名家讲文学课。
那会儿打文字攻坚战的时候,真是风雨无阻,雷打不动。连结婚那天晚上,我都背着书包去夜大上学了。正因为自己文化底子薄,才知道文字的重要性,感受到夯实文字基础乃是搞好一切文学艺术的基石。
二、苦读悟道是迈向文学之路的阶梯。
多读书、苦读书、善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从中悟出新的道理来,并且把它用到生活工作和文艺创作中去。这样悟出的作品方能具有仙气、灵气和朝气。
我在学文艺创作的初期,着重学文学的用词和创作技巧,逐渐理解“文学即是人学”的道理。文学创作技巧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在作品中融入作者的真挚情感。我很欣赏孙家正同志在《艺术的真谛》一文中所讲的一段话:“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或者在文学的结构里,情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虽然属于感性的范畴,却是一切理性的源头和基础,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道始于情’的道理。”
的确是这样,在联合国举办的一次主题为“我的母亲”的征文活动中,我参赛作品的题目是《别梦依稀慈母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当我回忆自己生病之际,母亲含着泪水为我四处求医寻药的情景时,我的泪水不停地滴落在稿纸上,中间数次停笔泣不成声。这篇文章也许就是因为写出了一个儿子对母亲最深厚的情感和刻骨铭心的思念,而最终获得了一等奖。不止于此,回想起来,我获奖的诗歌、散文、杂文、歌词等作品多是在怀有真情、激情、深情时创作出来的。
三、勇于创新是在文学之路上保持不掉队的要义。
文学创作要踏着时代的节拍前进。创新是文学的生命力,因为它能经常提醒作者尽量不要用老观点、老语言去写作,尽量写出一点别人心中所想、别人笔下所无的新东西来。我从50年代开始写作以来,常因创新而受到批评批判,但我并不后悔。至今我仍然坚持走创新之路,否则读者就不买你的账。当然,新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好的东西,因此既要敢于创新,又要善于吸取教训,不断改进,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易掉队。
四、敢于追求是行进在文学路上的驱动力。
我虽然写作了几十年,但不敢说我已登上了文学殿堂,我总怀有作为草根在文学艺术上的不足感、紧迫感、恐慌感,但也本着“志当高远”的信念,在心里为自己确立了三个追求目标——追求超越、追求经典、追求永恒。我想,我这辈子恐怕实现不了这三个追求的目标了,但几十年来从不放弃,从不气馁,从不敢懒散懈怠。为此我总是没年、没节、没星期天地苦斗,我的格言是“学习是生命的奠基石,苦斗是命运的救生圈”。我把自己当作一个蹩脚的足球运动员,只要我不停地追“球”,也许有一天就能将球射进球门。
我至今仍在文学之路上行走着。平心而论,我的文学之路是不算成功的。我爱好的文艺门类过多,几十年来在这方面我是“热热闹闹,乱七八糟”,付出代价不少,却没什么专长。因而我希望爱好文学艺术的青年朋友们,能从我的文学之路上借鉴一些经验、吸取一些教训,从而走出适合自己特点的、成功的文学之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