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曹文轩《石榴船》:

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咏叹调

□张冠秀

2016年,曹文轩在新西兰国际安徒生奖颁奖典礼的获奖感言中提到:“文学——另一种造屋。孩子正在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屋子的庇护。这屋子里,不仅有温床、美食,还有许多好玩的开发心智的器物。有高高矮矮的书柜,屋子乃为书,而这些书为书中之书。它们会净化他们的灵魂,会教他们如何做人。”相信很多读者仍会对这段话记忆犹新。

纵观曹文轩40多年来的创作,他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和创新,抛开世间喧嚣,送出一部部精美大作,建造着一座座暖心的屋子,庇护着孩子们的心灵,比如家喻户晓的《草房子》《青铜葵花》《蜻蜓眼》《樱桃小庄》等,逆流中水乡少年的成长给了我们激励。而今,他继续与水相依,在水上修筑屋子,送出承载着坚守与梦想的温暖、厚重的《石榴船》,相信这艘光明之船、智慧之船一定会满载星辉,带着读者驶向美好的未来。

《石榴船》一如既往地渗透着古典韵律之美,绽放出令读者震撼的色彩和光芒,创作手法的推陈出新,证实了曹文轩在常规题材乡土儿童文学中另辟蹊径的实力。他用童话和现实多线糅合的技巧,为读者书写了一部温婉、励志的教育诗篇。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北地区的水域,船民以船为家,四处漂泊,他们的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只能在来来往往中与岸上的学校痴痴相望。悠远的钟声牵引着他们的心,船民的孩子们不知道怎样才能跟岸上孩子一样享受上学的乐趣。终于,县里派到四海船队一个年轻老师叶文林——“一个召唤着孩子的敲钟人”,在石榴船上组建了水上学校,手把手地教他们识字、读书,帮助他们走向辽阔的世界。曹文轩通过“石榴树”“白猫”“茉莉”“铁钟”“驳船”等意象拓展着故事内核的经纬,将男孩大船从懵懂无知到文明知礼的成长与蜕变、叶文林和叶校长两代人对教育的坚守、麦秋的好学与懂事、茉莉的失而复得又终究离去、石榴树的顽强、船上人家的冲突等生命的起起伏伏与悲欢离合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牵引故事行进的是一棵石榴树,以石榴树与船的共生作为走向未来的载体,无时无刻不蕴含着一种倔强、坚强和希望——橘红色的石榴花、鲜红的石榴、殷红的石榴籽,支撑着有梦想的水上学校,也象征着一辈子与水打交道的船家人是不愿意离开水和船的。即使麦秋因努力学习有了不错的岸上工作,处于父亲去世别无依靠的境况,她还是回到了石榴船上。这种“人、船、水”不可分割的关系跟叶文林奉献于水上孩子的求学如出一辙,师范生出身的他,从小在叶父的教育环境中耳濡目染,也有一种执念,那就是将教育的热情播撒在以四海为家的水上学校。这是理想与现实的抗争,也是信念与坚守的相拥。

《石榴船》的开篇引入极为巧妙,曹文轩用一口学校才有的钟,设计了这样的场景:“岸上的孩子和大船他们互相对望着,好奇,陌生,仿佛对方来自不同的星球。那些岸上的孩子显得有点儿自得,目光里含着一份藏不住的优越——姿势在这儿,神态在那儿。”借“对望”“好奇”“陌生”悄悄埋藏下一条辅线,即将挑战岸上孩子的“自得”与“优越”,也为后篇“钟的自述”做好伏笔,叶文林的接替成为了叶校长教育生命的延续。而大船对钟的渴望,恰恰映照了他想上学的强烈念头。大船悄悄摘走钟放到船楼上之后,“那只钟正处在从水上反射到船楼里的月光下,它居然也发出了一种暗沉的亮光。”从中不难看出,这口钟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它预示着美好的未来,但这个未来在现实中的实现也将颇为艰难。

叶文林致力于把水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让他的学生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条件下识字、读书、做题,达到岸上学校孩子的水平,经过一番坎坷终于圆梦。水娃上学的曲折,钟、茉莉、石榴树的深情自述,让故事跌宕起伏。曹文轩用大笔墨阐述大船学有所成的同时,还设计了另一条辅线,即叶文林动员处处搞破坏的杨大瓢上学,因为“能拯救他的只有书上的知识告诉他的道理”,然而未果,杨大瓢终因偷窃受罚。细心的读者一定看得出,故事还表明了在苦难生活中,家长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会造就孩子不同的命运,这也是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反思与提醒。

曹文轩擅长用孩子的日常行为来拓展情节,跟大小读者的童年轻松契合,这也是曹文轩儿童文学能够被整个家庭共同阅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杨大瓢从地上捡起一根棍子,将它靠上铁栅栏的铁条,然后一路往前走。铁栅栏就像是一台奇特的大型乐器,发出有节奏的声响。走了几十步,他又走回来,或快或慢,就像是一个乐师在认真地演奏。”孩子经过之后,就是一片悠扬的回声,回声中充满童趣与纯真。“造屋,自然又是一次审美的历程。”曹文轩最钟情的依然是使用诗性语言为角色增添着美与生动,白猫茉莉出场的时候,他是这样描绘的:“它白得像一团松软的雪,一只为蓝色另一只为黄色的玻璃球一般的眼睛,与他的目光一起看着岸上,一双尖尖的耳朵不时地动一下,要不就用爪子擦一擦嘴巴或脸蛋。”读者眼前肯定出现一只可爱的白猫,宛如一幅淡雅的工笔画。月亮出现的时候,曹文轩因场景不同,描述风格有变。大人在黑暗中抢修发动机的时候,“月亮从东边的河口摇摇摆摆地升上来了,黑色的河水开始微微发蓝,而天边的银白色正向这里慢慢铺了过来”,将色彩、姿态的自然美蕴含其中。而父亲刚揍完大船,愤怒未熄,坐在叶文林身边的时候,“月亮一会儿冲出乌云,一会儿又被乌云覆盖,眼前的世界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暗淡”,映出两个人的内心冲突波澜起伏。描写炊烟,诗意更是在河水中悄然流淌,“那炊烟有的像一团浓浓的雾,有的像天边淡淡的云……一会儿笔直地升向天空,一会儿向岸上飘去,飘进了街巷,一会儿又飘回河面上,有时遭空中气流的打压,一直贴着水波,宛如一群水鸟在轻轻地盘旋、飞动”,水上风景跟岸上风景相对,埋下了水岸孩子们互相吸引的伏笔。

在人物刻画上,曹文轩也非常擅长运用诗性语言。比如,在叶文林出场的时候,只要读一遍,书生模样便跃然纸上:“中等个儿,明显偏瘦,衣服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但略显空大,用皮带扎着的裤腰重叠着……一双手掌薄薄的,十根手指长长的,好像随便在什么器物上都能弹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来。”当大船被父亲狠揍时,他挺身而出,坚决捍卫水上学校;当无赖船队挑衅时,叶文林也无惧无畏,勇敢与恶人作斗争。初次亮相时的白描铺垫与后面叶文林的刚强性格形成了鲜明对比。

曹文轩的风景描写不仅在于书写自然环境,也渗透着他的人文关怀,比如叶文林每晚给大船读书的情景是这样写的:“就这样,他们在哗哗作响的水声中,又恢复了夜晚的读书。那些书犹如长了巨翅的大鸟,或是在高处盘旋,或是在大地上方低空掠过,总能将大船带入神奇的境地,带到陌生而迷人的前方。”这番描写烘托了一片难得的教育风景,叶文林充满教育智慧、甘于无私奉献的精神鲜活地立了起来。

更重要的是,《石榴船》故事的字里行间始终带有一种积极、阳光、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在我即将走完这一年的生命历程时,我的枝头,那剩下的几颗石榴居然在几次雨水之后,奇迹般长得和往年的一般大一般红。”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多少磨难,无论生命多么短暂,石榴树依然坚守着开花、结果的使命,用最大的力量、最坚韧的活法,绽放出最美丽的果实。这样的故事结尾,也是暗喻这群人正在以积极、阳光、勇敢、忘我的姿态前行,正是这种精神力量,使得《石榴船》这本书编织出一曲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咏叹调,具有丰富的阐释空间和意义可能。

2023-04-26 □张冠秀 曹文轩《石榴船》: 1 1 文艺报 content69749.html 1 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咏叹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