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王晋康文集》:

科学与人文的盛宴

□乔世华

皇皇21卷、总计740余万言的《王晋康文集》由科学普及出版社推出,这套文集悉数收入王晋康迄今为止几乎全部创作及访谈,于科幻文学的爱好者们来说,实在是一大福音。透过它,既可领略一位富有光彩和影响力的中国科幻文学界领军人物的蝶变,还可观察中国新生代科幻文学30年间的风起云涌,亦可见世界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大趋势。

用“大器晚成”来形容王晋康可谓恰如其分。1993年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发表处女作《亚当回归》时,他已经45岁了,这并不是一个讨文艺女神喜欢的年龄。那时,有谁会相信这样一个“半路出家”的中年业余作者会在日后爆发出如此强大而持久的创造力、接二连三地铸造文学的辉煌?在迄今为止30年的科幻文学创作生涯中,王晋康为读者呈献了《蚁生》《与吾同在》《时间之河》《逃出母宇宙》等110余部(篇)小说、剧本和随笔(其中有20多部长篇小说),获得约50个文学奖项,作品先后被翻译成英、日、韩、德、意等多国文字,有多部作品影视版权售出。而且,在这期间,王晋康的那些“神预言”一再为人们津津乐道:2005年,美国思想家兼预言家雷·库兹韦尔出版了造成轰动效应的著作《奇点临近》,提出人工智能将超过人类,而王晋康1997年在北京国际科幻大会上的发言《克隆人技术和人类未来》即已预言了“人类的革命性的异化”,亦即后人类的诞生;2010年,美国电影《盗梦空间》里“梦中梦”的构思,让许多读者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王晋康1997年发表的小说《七重外壳》;2016年,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以4比1的成绩战胜世界围棋冠军,而王晋康在1995年发表的剧本《生命之歌》中,已正面描述过称雄棋坛40年的人类棋手败给电脑后的沉重失落;2021年,中国百米短跑运动员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上闯进男子百米决赛,王晋康在1998年发表的小说《豹人》中早就预言了这一切……尽管王晋康本人一再表示自己的先知先觉实属“巧合”“幸运”,且再三强调科幻文学并不负责准确预言未来,但他的科幻作品就是能这样一再积极而神奇地回应着人们对未来、对自身、对终极问题的种种关切与困惑,从而尽显迷人之处。

不妨追问一下,王晋康何以这么“神”?王晋康自己说过:他是一个科学原教旨主义者。他早早就感受到了科学本身无与伦比的震撼力并矢志不渝地信仰科学,可惜蹉跎岁月、阴差阳错,令他这位理工科“学霸”的理论物理学家梦想折戟沉沙;但命运又是公正的,他得以在文学场域中发挥所长,得心应手地践行着自己的“核心科幻”理念,尽情表现和释放其敏锐的科学判断力和丰富的科学想象力,展示充沛的科学知识储备、表达清晰的工程师思维,并形象而精准地为我们描绘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种种可能图景:克隆技术让母系社会重新降临(《2127年的母系社会》),群体无意识可发展出种群智慧(《沙漠蚯蚓》),高度仿真的虚拟现实技术让人真假难辨(《七重外壳》),二阶真空的科学设定为人类“逃出母宇宙”获得新生提供了理论支撑(《逃出母宇宙》),生命的真谛是信息(《宇宙晶卵》)……捧读王晋康作品,不仅仅是赴缪斯的浪漫之约或欣赏文学盛宴,同时也意味着踏上了有意义、有内容的科学发现之旅,切实有力地体会科学的魅力和伟力、见识宇宙世界的壮丽和深邃,开眼界,长知识,获教益,得智慧。

文学界向来习惯于将科幻文学定位为通俗文学,王晋康本人也如是观,而且预见科幻文学“永远不会成为文学的主流,但永远不会消亡”。这当然都很有道理。不过我要说的是:小说当初就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街谈巷议,否则就不会有“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的说法。科幻文学必须“俗”,要不然那包含在其中的科学知识如何才能让读者吸收、消化?可科幻文学更有“雅”和“先锋”的特质——这是就科学体系的博大精深、就科幻文学对宇宙秘密和人类终极出路的深切瞩望与前瞻而言的。数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王晋康的科幻小说提醒我们,科学因子在小说审美价值评估中一直就不该缺席。进而言之,包括王晋康在内的众多科幻作家的创作事实上已经在刷新我们对“小说”、对“文学”的认知与期待了。所以,科幻文学在未来汇入文学主流,不是没有这种可能的。一切都有待时间来证明。

“虔诚的宗教信徒、激情的诗人和理性的科学信徒这三者道不同不相为伍,他们分别从东西南北坡爬山、登顶,却惊奇地发现,大家都在同一峰顶会师。”这是王晋康《宇宙晶卵》中的一段有趣而又意味深长的描述。我常想:科幻文学不正是宗教、文学与科学这三者聚合在一起时的美好产物吗?而“最强大脑”王晋康在其创作中关于科学和人文的凝重思考、对人类命运的诚挚关怀实在值得我们细细体味、慢慢消化。

2023-05-08 □乔世华 《王晋康文集》: 1 1 文艺报 content69847.html 1 科学与人文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