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凤凰书评

跨学科的开拓性文图研究

——评《中国文学图像简史》

□刘 晨

在当今的学术学科体系中,对文学与图像关系的梳理与考查,不仅会推动各自领域的研究,也会促进我们对整个人文思想体系和人类社会活动的理解。但是,文图关系的探讨虽然非常重要,却因涉及跨学科而令很多学者望而却步。文学图像作为独立领域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学界,我国的相关研究要晚20余年,较大规模的研究也仅有10余年,在此期间,赵宪章教授及其工作团队正是主要推动者和研究者。

该团队在2021年出版了8卷本的《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10册)。这套著作受到专业研究者的广泛好评,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但是,由于其体量过大、内容过细,初入门的阅读者感觉不够实用。因此,团队学者凝练了8卷本的主要内容,侧重“文学图像”本身,增补书像艺术,并将研究时间轴延伸至民国时期,且依照大学教材的一般体例出版了《中国文学图像简史》(以下称《简史》)单行本。

《简史》是该领域的首部单行本教材型读物。赵宪章教授作为研究团队的总指挥与策划人,在定义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提出文学图像中的视像与识像,静观与施为,手绘、机绘与数绘等三组分类概念,并从图文关系角度探讨文学图像和图像文学的差异。可以说,这些基础工作和关键问题的提出,为中国文学图像关系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规划出主要的思路。依托于团队多年来在该领域的深耕,本书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第一,《简史》打破学科界限,是跨学科研究的杰出成果。基于文学作品创作的图像材料,或者在文学研究领域被忽视,或者在艺术学研究领域失去文学根基。两个领域的研究者从各自熟悉的角度和材料考虑问题,但是对其关系的探讨,显然要求研究者具有跨学科的开放态度与双栖能力。只有摈弃学科界限,兼顾文图两方面,从其生发和演变中才能有效考察二者的相互转化、改造和影响等多维度的关系。

第二,《简史》兼顾中观与宏观,简明扼要地论述了中国文学图像史。我国历史悠久,要梳理任一领域的通史皆非易事。任何单一学者都只能在个别时段和领域有所专长、有所著述。通史的写作只有通过团队的有组织科研,才能做到既把握各时期的具体情况又提炼出历史发展的大轮廓。《简史》从八卷本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提炼而来,因此能最大化保障中观与宏观的并存,避免讨论过细失去主线或综述过多缺乏支持材料。该书以朝代史为纲分八章展开,分别论述从先秦两汉到现代的文学图像,大致对应绪论中所述四阶段:第一章为萌发生成期,第二、第三章为生发完善期,第四、第五章为范式塑形期,第六至第八章为延展再生期。这一安排非常适合一般读者的历史知识框架,即使第一次接触“文学图像”,读者也不会有距离感。《简史》与八卷本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面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了不同的研究与学习支持。

第三,《简史》论与述相结合,理论和史料相互支持。作为教材或一般性读物,写作中常常会出现论与述失衡的情况,或者理论过多过深,缺乏例证;或者理论过泛过浅,流于材料堆砌。《简史》在一个较为统一的史观框架下,论述结合,深入浅出,既阐明理论又述及实例。每一章均以该时段的图像母题、概观和代表性作品展开,结构清晰,可读性强。同时,可作为大学相关专业教材使用,各章末附有“要点与思考”和“延伸阅读”。

第四,《简史》首次将中国书法纳入文学图像的范畴之中。书法作为一种特殊的中国艺术形式,与其他文学图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尽管在中国艺术史和中国书法史的研究中,学者常论及“书画同源”“书画一体”,但是真正将字和书作为现代艺术理论中所说的图像来讨论的还很少。一方面囿于我们的既有认知,另一方面源于这一研究有较高难度。《简史》对“字像”和“书像”两个层面的提出和讨论,充分展现出研究者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突破既有认知的开拓性。同时,这一分支研究也深刻体现中国文学图像在世界文学图像之林中的特殊性。我国在文学图像领域的研究晚于欧美学界20余年,这有利于我们参考西方已有研究,同时也促使我们反思文学图像的“民族性”。而“字像”和“书像”显然就具有突出的中国特色。虽然这一讨论尚处初期,但提出了中国文学图像的特殊性与丰富性,具有启发意义。

这样一部跨学科的开拓性研究成果单行本,将吸引更多青年学子关注中国文学图像领域,引领他们进入更深入的研究,也会启发相关领域的学者,进一步促成更加多元与积极的人文研究新面貌。

(作者单位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2023-06-16 □刘 晨 ——评《中国文学图像简史》 1 1 文艺报 content70452.html 1 跨学科的开拓性文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