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书香中国

悬浮:对科技反噬的隐忧

□陈吉楚

当下,ChatGPT及人工智能被热议,我们看到,随着ChatGPT不断升级,写作变得越来越智能。近日余华和王安忆在对谈时谈到,ChatGPT不会对他们构成威胁,理由是写作乐趣会缺失,AI写不出有个性的作品,作品或许完美但是平庸。我们的人生是超越了科技,还是悬浮其上?当我们对美好生活产生期待时,是不是也应该警惕科技对我们的反噬?陈崇正的《悬浮术》正好可以回应这些隐忧。

在第一次机器人战争以后,美人城集团意外发现了一种可以剪辑历史的超自然力量。随着人工智能高速发展,量子计算机开发了与更高文明进行沟通的算法语言,最终美人城集团以戴友彬采集生命故事的能力为筹码,完成了和更高文明的交易。随着戴友彬这个在睡觉时被植入虚体的虚拟人和编辑曲灵、妈妈许嘉晴、爸爸戴大维等人物的故事展开,机器人上场了。它们开发程序的速度是人类的几十倍甚至几千倍;它们对人类的进攻是从一个叫“姜太公”的赌博网站开始的,拿到网站最后的钥匙,世界就是它们的了;它们总在计划着如何升级人类的记忆,让人类成为可控的虚拟人。机器人如此智能、厉害,以至于钟秋婷希望机器人早点到来,让自己变成2.0版的智人。

在《悬浮术》中,AI、机器人、现实虚拟人等技术,看似智能,代表了科技进步,却把人变成了虚拟的人、悬浮的人。“机器人都要来了,人类就要完蛋了”,这是小说中一句具有警惕性的话,并不是虚言。多个城市发生无人驾驶汽车袭击人类事件,居民下楼随时有生命危险;钟秋婷成为直播的“角儿”后陷入游戏之中,身不由己;人类成了科学的羔羊,随时可能被宰割。于是人们纷纷开始怀旧:三个年轻壮汉进城去玩小时候玩的“刀剑无情”游戏,老人坐很慢的绿皮火车出去旅行怀旧,美人城游戏公司的寇主管,本身已经踏入了人工智能的世界,却也收藏纸质图书,用着非常旧的手机。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钟秋婷的妈妈毕春花接受了戴友彬提出的所谓“特别医疗生命扶持计划”,在七个月零九天后死掉了。死掉也就死掉,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但根据协议,她的大脑将被永久拿去研究,而所谓研究竟然是大脑被人工智能抓去当司机,不停歇地驾驶,变成没有灵魂的机器,以至于钟秋婷大骂戴友彬“王八蛋”。这也许是作者在呈现对科技反噬的反思时最有情感冲击的一段。这样的描写在小说中随处可见,戴友彬对升级成为2.0版的智人存疑;钟秋婷在第二次机器人战争中成为时空剪辑技术的“祭品”;人类程序员戴大维相信最优秀的程序员与生俱来的灵感是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甚至能够证明自己比人工智能程序员更为优秀。这群人物的内心彼此隔绝,并没有生活在大地上,而是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悬浮的人生状态。

有趣的是,当ChatGPT给《悬浮术》这部小说写出48条推荐语时,其中就有多条印证了科技反噬的命题,比如“机器阴影中的特殊生存环境,悬浮的人生状态”“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对科技反噬的隐忧”“科技之门,进则可通未来,退则堵塞人类的生命之路”“探索科技反噬的深层含义”“思考科技对人类的影响”等。对科技反噬的反思是小说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如作者的自白:“不要将科幻未来想象为崭新靓丽的世界,机器人的铁臂上也允许锈迹斑斑。作为作家,我关注的就是铁臂上的锈迹斑斑,而不是高科技带来的美靥如花和玻璃光泽。”

从《分身术》(2017年)到《折叠术》(2018年)再到如今的《悬浮术》(2023年),陈崇正“寓言三部曲”的写作明显是有宏观意识的,是新南方寓言。这里的“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权术、谋术、道术或者别的什么术法,而是交织魔幻与现实的人类路数和智能却异化的机器程序。他曾解释过,分身术是欲望膨胀的表征,折叠术是欲望向内坍缩的结果。那么悬浮术呢?若合并前两者的说法,悬浮术就是欲望膨胀、向内坍塌后人类悬浮的最终结果。

2023-07-03 □陈吉楚 1 1 文艺报 content70625.html 1 悬浮:对科技反噬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