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八卷本《尧山壁文存》,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拿起诗歌,又想读散文。那白描写真,清水无香,那带着泥土的气息,仿佛迎着阳光扑面而来,无色无嗅,清清凉凉,沁人心脾。
文存收入了河北省作协原主席尧山壁各个时期创作的佳品,包括诗歌、散文、评论、报告文学、剧本、诗词等,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又像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集中反映了作者对火热生活的执着追求,以豪放激情的笔触和充满诗意的书写方式,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时代变迁和人民的奋发向上。
尧山壁在青年时代就以诗歌蜚声诗坛。大学毕业以后,他自觉申请到乡下锻炼,获组织批准,从此与泥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作品总是带着泥土的味道,带着乡音、乡情、民风、民俗、民歌、民曲,穿行于作品的字里行间。20世纪70年代末,他和塞外诗人贾漫、江南诗人白沙一同插队白洋淀,那时全国作家、诗人云集白洋淀插队落户,正是掀起新诗浪潮的时期。当时尧山壁的一首《插队来到白洋淀》很快在天津《新港》上发表,1974年最早选入河北省隆尧县第八中学高中《语文》新编教材。“一捧水/洗尽千里跋涉浑身汗/二捧水/细细品啊慢慢咽/恨不得呀/一个猛子泡三天/这就是咱们/日盼夜想的白洋淀”,作品一点没有陌生感,犹如远方客人到了这淀上,先洗一洗跋涉的汗水,再喝上一口清澈的淀水,那是很爽快的。倘若会水,再扑进泛着波光的水里,畅游一次白洋淀,那是再惬意不过了。作品将白洋淀渔民风俗跃然纸上,让人感到格外亲切,仿佛这插队乍到的青年作家就是这里的故乡人。此外,尧山壁的诗集《山水新歌》《渡江曲》《金翅歌》《烽烟,青山》《我的北方》《尧山壁抒情诗选》等都与民风乡情密不可分,朗朗上口,韵味悠长。他的诗寓大于小、寓雅于俗,立意高远、大气磅礴,贴近民生、贴近民俗,贴近大众、贴近百姓,汲取了古代民歌的营养以及古诗的韵律,构筑了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诗意美和韵律美。
进入20世纪80年代,尧山壁的散文《母亲的河》发表以后,他的散文创作出现了井喷式创作状态。他一直坚持白描的创作手法,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创作风格,以百姓言话百姓事,真可谓“老僧只说家常话,清水不含半滴香”。此后,他的一系列作品也受到广泛关注。
《尧山壁文存》装帧典雅,恢宏大气。全书以大地和蓝天为基本自然色调,构成天地合一、浑然一体的壮美。文存包括诗歌一卷、散文五卷、文学评论一卷,以及报告文学、剧本、诗词一卷。其中,诗歌卷收录作品200首,分为“早春拾遗”“田野短笛”“海河工地诗抄”“白洋淀”“太行颂”“泰山游记”“莫斯科之歌”等39辑。散文包括“百姓旧事”“母亲的河”“流失的岁月”“国内游记”“域外游记”等卷,其中“百姓旧事”收录了113篇作品,“母亲的河”收录了《母亲的河》《老枣树》《家风》《不灭的星辰》《艺术家的悲喜剧》等代表作。评论卷收录尧山壁的评论文章141篇,大部分来自其评论集《带露赏花》,多是他对老作家作品的赏析和对青年作家作品的中肯点评。报告文学、剧本、诗词卷则收录了《吕玉兰与江山》《绿色奇迹塞罕坝》《轰鸡》《小白菜》等代表作。
《尧山壁文存》是对作家几十年来文学创作的整理与汇集,集中反映了他的文学创作道路、脉络历程、审美特征、创作风格、表现手法,以及对我国文学事业所作出的贡献。